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108例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学回顾及分析

  • 投稿Jimm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505次
  • 评分4
  • 47
  • 0

赖新波1 王世黔2

1.东莞市康复医院,广东东莞 523119;2.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贵州凯里 556000

[摘要] 目的 回顾分析108例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学特点,提升对早期脑梗死的认识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108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08例脑梗死患者6 h内CT检查阳性率为50.93%,主要表现不尽相同,相应区域密度的改变,大脑中动脉区,局限性低密度,或豆状核境界不清,或皮质髓质界面不清等。结论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的特异性表现不广泛,应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特殊检查做出相关诊断,以提高临床确诊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早期脑梗死;CT影像学;特异性;回顾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a)-0012-02

脑梗死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和软化,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高致残率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早期影像学诊断对于早期治疗尤为重要,该研究回顾2005年1月—2013年1月108例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以提升对脑梗死的认识及诊断水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该课题108例患者中,男65例,女43例,均为中老年患者, 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53.13±10.68)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史76例,合并高脂血症病史68例, 合并糖尿病史34例,合并冠心病史31例, 合并吸烟史42例,合并饮酒史60例。所有患者均起病急,临床主要有肢体麻木、偏瘫、语言障碍、昏迷等症状,患者均在发病6 h内行CT检查,24小时及2周后分别复查CT扫描。

1.2影像学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位以听眦线为基线,行常规颅脑CT扫描(Siemens 公司Somatom Plus4 全身CT扫描仪), 层厚、层距为10 mm, 怀疑区行层厚层间隔5.0 mm 扫描,重建矩阵512 ×512,标准算法,显示野24 c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40 mAs,采用窗宽80~100 Hu,窗位35~40 Hu。

1.3观察项目

回顾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 h内首次CT检查和发病24 h CT检查的影像学改变,找出、分析两个不同时期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对急性脑梗死的诊疗提高参考依据。

2结果

108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 h内首次CT检查,29例患者有不同的影像学改变,24 h后复查CT,60例患者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阳性率为55.56%,2周后所有患者的影像学均表现较典型的脑梗死征象(表1)。

在24 h检查阳性表现的60例患者中,发生在左侧大脑半球梗死26例,右侧大脑半球19例,基底节区9例,小脑半球4例,桥脑2例,其表现为相应区域密度的改变,大脑中动脉区,局限性低密度,或豆状核境界不清,或皮质髓质界面不清,可伴有脑沟变窄,脑回肿胀两侧不对称、消失,脑室受压变形,大脑前动脉区征象亦有相应改变,双侧额极低密度,基底节区,基底核结构不清晰,密度轻微减低,内外囊轮廓不能清楚分辨,小脑和桥脑区域为斑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缘模糊,24 h后复查,首次检查有阳性表现的患者,并且经及时溶栓的17例患者中,14例低密度灶范围较前明显缩小,3例完全再通。

3 讨论

脑梗死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而缺血性脑梗死又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为[1],缺血性脑梗死主要由脑组织局部血管狭窄、血栓形成而出现血流供应不足或中断所致,通常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等[2],脑梗死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等4期。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缺血区持续性缺血缺氧十几分钟后,即可产生细胞毒性脑水肿,如供血得不到恢复又会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在局部血流完全阻断后即可发生永久性神经元坏死,在脑梗死最初几小时内,梗死的脑组织发生缺血与水肿,继而脑组织出现坏死,水肿加重,尚未出现脑实质的坏死,但 脑 组 织 的 水 分 每 增 加1%,CT值才降低2.5~2.6 HU[3],只有脑水肿达到一定程度时,CT检查才有梗死病灶特征性表现,因此,在发病超急性期CT影像上通常不能观察到特征性梗死改变[4],但会有一些相应的影像学改变,如果此时有足够的血流再灌注,受损的脑组织是可以恢复正常,本课题表明,首次检查有阳性表现的患者,并且经及时溶栓的17例患者中,14例低密度灶范围较前明显缩小,3例完全再通,这说明,在超急性期通过影像检查发现脑梗死的征象尤为重要,它可以为临床早期溶栓治疗提供可靠必需的依据。对 内的脑梗死患者,应通过早期 影像学的改变,特别是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 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及早提出治疗计划。

由于脑梗死的梗死灶形成实质性病损缓慢,一般需要24 h后才会出现一些有助于临床诊断的早期影像学征象,该课题24 h后复查CT,影像学特异性表现者60例,检出阳性率为55.56%,与有关报道较为接近[5],该课题回顾分析,60例患者有相应的影像学表现,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基底动脉等主要动脉密度增高,一些区域的早期低密度影,其可能发生在血流阻断后细胞毒性脑水肿期,同时可有皮层与白质界面呈现模糊均一的低密度影改变,部分患者有豆状核和脑岛带征,或(伴)有脑沟变浅、脑室减小、脑池消失,可能与脑组织水肿所产生的占位效应有关。

综上,提高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率是提高临床抢救率、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其中,脑动脉密度增高、豆状核轮廓模糊、脑岛带征等CT征象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有临床、发病几小时内首次CT检查无明显征象的患者,应仔细观察其早期改变,必要时行其他相关如16层CT灌注成像检查,其研究表明[6-7], CT灌注成像可以预测半暗带, 即CBF中等度减低时,CBV无明显变化或仅有轻度下降或轻度升高, 此时,缺血区微血管管腔受压、变形、闭塞的程度较轻, 在灌注参数图上表现为CBF灌注减低, 而CBV基本正常;当CBF及CBV均明显减低时, 提示脑局部微血管管腔闭塞程度明显、微循环发生障碍, 脑组织发生梗死,认为缺血半暗带的面积占缺血总面积的比例越高, 临床预后越好,因此,早期必要行相关其他检查,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支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徐建国,曹治.CT脑灌注成像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诊断的初步研究[J].现代医用影学,2010,15(2):112-114.

[2]吴大勇,陈芎豆.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附30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7):121-122.

[3]陈芷若.急性脑梗死的早期CT和MRI改变[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9,12(3):187-188.

[4]刘洪涛.121例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J].临床研究,2011,9(6):212-213.

[5]马青峰,贾建平.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及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25(2):19-21. 

[6]Koenig M, KlotzE, Luka B, et al. Perfus ion CT of the brain: d iagnostic approach for early detection of ischemic stroke[J]. Rad iology,1998, 209 (1): 85- 93.

[7]陈前丽, 万智勇, 黄海栋,等.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8):1017-1019.

(收稿日期:201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