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钟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河南开封 475002
[摘要] 目的 分析使用综合疗法治疗重度百草枯中毒的疗效,探讨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方法。方法将53例百草枯中毒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综合治疗组患者采用泥浆水口服,血液灌流,甲基泼尼龙联合乌司他汀静脉滴注等综合治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疗法。结果 综合治疗组总存活率37.04%,对照组总存活率11.54%,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重度百草枯中毒疗效显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综合疗法;重度百草枯中毒
[中图分类号] R5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030-02
[作者简介] 李晓钟(1965.5-),男,河南开封人,本科,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药学。E-mail:yiyi3650@163.com。
百草枯是我国农村广泛应用的一种除草剂,临床上百草枯中毒程逐年上升趋势。常见百草枯为20%~25%的水溶液,口服吸收5~10 mL为致死量,迟发型肺纤维化是百草枯中毒的特征性改变,也是多数该类患者的致死原因,死亡率85%~95%[1]。百草枯中毒后无特效解毒剂,为分析使用综合疗法治疗重度百草枯中毒的疗效,探讨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方法。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急诊科采用综合疗法救治重度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共收治的口服百草枯重度中毒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34例,男性19例,年龄在17~66岁之间,平均年龄36岁,口服量为15~200 mL,服药后10 min~2 d被送往医院救治,中毒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晕、胸骨后烧灼样疼痛、上腹部疼痛等症状,呕吐物多为含有绿色药液的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出现口腔黏膜破溃,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细菌感染等临床表现,晚期发生肺纤维化导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临床观察口服百草枯15 mL以上即可出现肝、肺、肾、损害,口服40 mL以上的患者肺脏损害严重。
1.2治疗方法
共收治53例重度百草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
1.2.1综合治疗组治疗方法①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立即脱去污染衣物,清醒者院前立即就地催吐,并将100 g清洁泥土溶于1杯温开水中,给患者服下。②利尿:立即开放静脉通路快速补液,应用电解质平衡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使用利尿剂。③彻底洗胃:院前急救人员接诊该类患者后,电话通知抢救间护士备好洗胃液,入院后,即刻温开水50 000~100 000 mL彻底洗胃。④导泄:留置鼻胃管,用泥浆水200 ml(深挖清洁泥土并磨成细粉状,高压消毒后备用;取100 g高压消毒后的泥土加200 mL温开水搅拌均匀,纱布过滤),20%甘露醇100 mL加温开水100 mL、药用活性碳粉50 g温开水稀释至200 mL,3种液体交替服用,每种液体胃内保留2 h,再应用负压吸引器引出,直至大便由绿色变为土色。⑤清洁皮肤:温肥皂水全身擦浴及洗头每日两次。⑥静脉应用胃黏膜保护剂:患者禁食,应用奥美拉唑等保护胃黏膜。⑦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当患者呼吸困难,紫绀明显,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下时给予半卧位,酌情给予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酌情行胸部CT,观察肺部变化。⑧行血液灌流治疗,应用珠海丽珠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HA330型血液灌流器,口服中毒后第1、2天每日灌流3次,第3、4天每日灌流2次,第5、6、7天每天灌流1次,通过吸附作用降低血液中百草枯的浓度。⑨使用甲基泼尼龙(推荐剂量25 mg/kg体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滴注时间不少于30 min/次,连用2周后半量再用2周,然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联合乌司他汀(推荐剂量30 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连用4周),两种药物早期联合使用,起到预防治疗双重作用。
1.2.2对照组疗法常规洗胃、温开水加活性炭利尿、导泻,同时应用综合治疗组疗法的⑤⑥⑦方法,并大剂量使用环瞵酰胺加地塞米松注射液,预防、治疗肺纤维化。
1.2.3疗效标准用药30 d后,依据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死亡。显效: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90%以上,紫绀有效缓解,CT提示肺部阴影有明显改善;有效:呼吸困难症状有所好转,血氧饱和度在50%~90%之间,紫绀有减轻,CT提示肺部阴影有改善。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结果显示, 综合治疗组病例27例,显效:5例,占18.52%,有效:5例,占18.52%,总存活率:37.04%。对照组病例26例,显效:1例,占3.85%,有效:2例,占7.69%,总存活率11.54%,两组总存活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P<0.05)。见表1。
3讨论
百草枯目前在我国被广泛用于除草。其属联吡啶类化合物,有效成份为:1,1’-二甲基-4,4’-二联吡啶(1,1’-dimethy-4,4’-dipyridylium)。百草枯在体内降解很少,常以完整的原形物随粪、尿液排出。百草枯具有与多胺及二胺二硫胱胺类似的结构,而人体内肺部存在多胺摄取系统,所以百草枯主要在肺内蓄积,有报道[2]在肺中的浓度是血液中的10~90倍。因此,当百草枯吸收进入人体后,虽可引起全身中毒并累及损害各系统和器官,但因其对肺脏有器官特异性,所以当百草枯中毒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导致肺泡壁细胞被浸润、变厚、间质纤维化等病理变化。中毒早期,肺泡腔内含有浆液蛋白和脱落的上皮细胞,主要是II型肺泡细胞,由于血管扩张、导致血管内容物渗出、细胞被浸润等原因,细胞壁呈弥漫性增厚,胸部CT表现为肺纹理增、增粗。随着病情进展,中后期期肺泡数量明显减少、并发生变形、闭锁或呈现不规则形态,肺功能下降,从而引起细支气管代偿性扩张,成蜂窝肺。累及肺组织由于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收缩,毛细血管数量减少甚至闭锁,肺部CT出现两侧中下肺弥漫性、结节性阴影,形成肺纤维化。肺纤维化临床上表现为,早期干咳并伴有少量白色粘痰,当出现继发感染时痰量增多并变为黄色,偶有血痰。部分患者有胸闷、胸痛、四肢无力等症状,其中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突出症状,中后期氧疗效果差。肺纤维化一般发生在7 d以后,随着肺部支气管扩张,肺泡塌陷及肺间质纤维化加重,肺体积逐渐缩小,呼吸逐渐衰竭最终导致死亡。Clejan等[3]研究发现,在体内百草枯首先被细胞色素C还原酶分解为自由基,而被分解的百草枯可被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重新氧化,并与高铁化合物产生相互作用,导致活性氧自由基上升。多数学者认为百草枯是一电子受体,可被肺Ⅰ型、Ⅱ型细胞摄取至细胞内,中毒作用的基础是在细胞内被活化为氧自由基,形成过量的超氧化自由基(O=)及过氧化氢(H2O2),可引起肺、肝等各组织器官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从而造成组织器官损害。有研究显示土壤可使百草枯快速灭活[4],所以百草枯中毒后应及时灌服泥浆水。血液灌流是将患者血液在装有固态吸附剂的灌流器中净化,清除毒素,并将净化过的血液回输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抢救毒物中毒,Eddleston等[5]发现,患者血中百草枯浓度超过3 mg/L,无论服毒时间多长、也无论何时进行单次或多次血液灌流,均不能改变患者的预后,血流灌流只有在患者体内的百草枯浓度处于3 mg/L以下时,及时进行才可能有效,因此血液灌流必须早期多次进行。乌司他丁是从健康成年男性新鲜尿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糖蛋白。属蛋白酶抑制剂。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故可用于百草枯中毒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的抢救治疗中,因此在抢救百草枯中毒中应及时使用乌司他丁。甲泼尼松龙为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抗免疫作用。其进入人体内后扩散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核内与DNA结合,启动mRNA的转录,合成各种酶蛋白,并发挥作用,如保护细胞膜,减轻细胞壁血管扩张、渗出、细胞浸润、减少炎症病灶周围的免疫活性细胞、稳定溶酶体膜,从而减轻肺组织的损害。该疗法显示其在临床预防、治疗重度百草枯中毒后肺纤维化方面效果显著。
综上,百草枯中毒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在抢救过程中务必争分夺秒,早期进行泥浆水口服、血液灌流、乌司他丁和甲泼尼松龙等综合疗法,对降低患者体内百草枯的吸收和对各脏器损坏、特别是对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肺纤维化,有效缓解病情,提高生存率,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赵燕燕,刘会芳,许鸣华,等.PQ中毒的急救与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8):733.
[2]韩继媛,程志强. 浅谈PQ中毒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J]. 临床急诊杂志,2010,11(2):65-67.
[3]Cleja NL,Cederbaum AI.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NADPH-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 paraquant ,and iron in the generation of active oxygen adicals[J]. Biochem Pharmacol,1989,38:1779-1786.
[4]陈希妍,胡莹莹,石金河,等.泥浆水、白陶土救治急性PQ中毒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11):102-103.
[5]Eddleston, Wilks MF, Buckley NA, et al. Prospects for treatment of paraquat-induced lung fibrosis with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and the need for better prediction of outcome: a systematic review[J].Qjm,2003,96(11):809-824.
(收稿日期:201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