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危重病;急救医学;教学
作为一门在我国仅有30余年发展史的新型边缘学科,危重病急救医学是由具备专业培训技能的医护人员,在配备有医学监护仪器和急救器材的加强监护病房内,针对多发伤、重症感染病、休克、急性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内环境紊乱等危急重症患者进行监护和救治的新兴专业。危重病急救、急诊一体化模式是危重病急救医学的重要特性,其与危重病急救医学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唯有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满足时代进步要求的教学实践,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危重病急救医学人才。
一、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教学现状
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的教育现状比较落后,尚未被纳入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各大医学院几乎尚未设立急诊医学系,更不用说开设危重病医学专业课程了。在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专业的教学大多安排在毕业后的继续教育阶段。这虽然是一种良好的补充方式,但由于高等医学教育资源的缺乏,必然影响危重病急救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面对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培养危重病急救医学专业人才已是迫在眉睫。对此,我国应当重视并建立危重病高等医学教育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助力危重病医学实际教学,形成统一标准,为危重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二、危重病急救医学教学的策略
1.根据危重病医学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危重病急救医学的临床基地是加强重症监护病房(ICU),其主要针对器官与器官、器官与组织之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借助对重症检测来分析、评价器官功能变化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发现病理源,进行功能性治疗。正是由于以上危重病医学的特点,大部分学生以及一些进修生在临床思维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被动、盲动等问题,我们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2.将课程理论形象化。危重病理论课程中涵盖大量危重病症的知识,知识点众多且理论枯燥。所以,在授课中,我们可以收集临床实践中的真实图片和影像资料,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缓解学生紧张和慌乱的情绪,避免在临床实践中由于紧张而出现临床思维混乱等问题。
3.加强实践教学,实施床边教学。在医学教学中,床边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既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带教意识,平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危重病临床问题,以考验并巩固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比如,面对“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并发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教学案例时,带教教师应当侧重患者胆道感染起病进而发展为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并最终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的病情演变过程,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脏器功能不全?其中,哪些脏器系统出现了功能不全?发病的原因、发病的机制又是什么?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逻辑倒推式的思考。学生在结合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推论。這样,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诊断思路,强化对危重病多脏器功能病理的理解能力。最后,教师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形成更为清晰的诊断思路。
4.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各项检测和检查方法特异性、敏感性、适应症及禁忌症的基础上,明白假阳性和假阴性的临床局限性。比如,针对“正压机械通气患者”的中心静脉压监测结果的诊断,在学生正确理解“机械通气时胸腔内压的升高对中心静脉压数值的影响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病患中心静脉压监测数据升高”时考虑影响因素,而不是关注指标的变化,或忽略了分析指导临床上对血容量或心脏功能的判断。
5.加强对学生创新性临床思维的培养。在危重病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有效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通过开设危重病急救医学课程,教师应带领学生积极学习医学知识,不断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我国的危重病医学教学奠定坚实的经验基础。
作者:孙晨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