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挥 陈常怡 赵 胜
贵阳市金阳医院神经外科,贵州贵阳 550004
[摘要] 目的 对比经颅入路及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对垂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垂体腺瘤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全切除率、住院天数、激素改变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天数更少、手术时间更短(P<0.01)。术后,观察组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此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26%,明显低于对照组53.49%(P<0.01)。结论 采用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短,临床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经颅入路;经蝶入路;垂体腺瘤;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117-02
垂体腺瘤属常见颅内肿瘤,其发生率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0%~15%[1]。垂体腺瘤属良性病变,然而随肿瘤不断增大,可压迫正常垂体、视交叉及海绵窦等正常组织结构,极易引起垂体功能减低、视功能障碍及头痛等临床症状;此外,还可引起库欣病、闭经、泌乳、性功能减退、不孕不育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是根治垂体瘤的主要治疗方法[2]。经蝶入路微创手术因其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倍受临床医师及患者推崇。该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实施经蝶入路或经颅入路手术的86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6例垂体腺瘤患者,按患者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经蝶入路手术组)及对照组(经颅入路手术组)。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纳入及排除标准。观察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22~64岁,平均(40.1±6.2)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3.3±1.1)年;其中,28例出现溢乳、闭经等内分泌症状;21例出现视力、视野改变。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21~66岁,平均(40.3±6.5)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3.2±1.3)年;其中,27例出现溢乳、闭经等内分泌症状;20例出现视力、视野改变。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腺瘤向鞍上延伸(不呈哑铃状),未见显著鞍旁侵袭,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瘤体质地较为松软者;②肿瘤体积(13-42)13~42mm2;③垂体瘤趋向蝶窦生长者;④伴脑脊液鼻漏者;⑤垂体瘤卒中,但不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颅内血肿者;⑥腺瘤放射性分级:Ⅱ-Ⅳ级者;⑦知情同意,依从性好。排除标准:①严重肾、心、肝等重要脏器疾病;②凝血功能异常者;③体弱、年老,手术耐受性差者。
1.3手术方法
观察组应用经蝶入路显微手术。采用鼻扩张器扩张患者鼻中隔,使之向左侧骨折移位;显微镜下寻找骨性隆起结构(即蝶嵴),以蝶嵴为中心,找到蝶窦开口;在蝶窦开口的下、内侧作骨窗,以显露患者鞍底,然后,凿开鞍底(开窗:1.0×1.5 cm),常规行鞍内穿刺、抽吸,以排除动脉瘤;十字切开患者鞍底硬脑膜,发现肿瘤后,小心切除肿瘤。
对照组应用经颅入路显微手术。由翼点及右额下入路,在患者发际内做冠状切口开颅。然后,释放脑脊液以显露视神经、颈内动脉及肿瘤;常规穿刺、抽吸,以排除动脉瘤;十字切开鞍膈,然后分块切除肿瘤。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全切除率、住院天数、激素改变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情况。临床疗效评价:采用机能状况评分(KPs)评价患者临床疗效[3-4]。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处理,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和百分率表示,应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住院天数更少(P<0.01),见表1。
2.2对比两组全切率及激素改变率
两组全切率及激素改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治疗前,两组Kps评分对比,P>0.05,具备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2.4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意识障碍3例,鞍内血肿1例,电解质紊乱8例,尿崩症7例,其他4例,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49%(23/4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意识障碍1例,鞍内血肿2例,电解质紊乱2例,尿崩症2例,其他3例,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26%(10/4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310,P=0.004)。
3讨论
垂体腺瘤属颅内常见良性肿瘤。垂体腺瘤一般起源于脑垂体前叶细胞,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胶质瘤及脑膜瘤,居颅脑肿瘤第三位[5]。垂体小腺瘤会引起泌乳、闭经及性欲减退等内分泌紊乱症状;大腺瘤除引起内分泌紊乱症状外,还可损害患者视神经及其他脑神经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少数垂体腺瘤患者经内科治疗后,临床症状可得以缓解,然而,停药后肿瘤可继续增大,症状也愈演愈烈。
手术是垂体腺瘤的有效治疗方式。手术的目的为[6]:改善内分泌功能,保护垂体功能,缓解神经压迫。然而,因垂体腺瘤位于鞍区,腺瘤周围结构复杂,存在许多神经及大血管,手术空间狭窄,加之,垂体本身功能复杂,均增加了临床手术的难度。以往,多采用经颅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该术式具有视野直观、开阔的特点。然而,因创伤大、出血多,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且术后恢复缓慢。此外,经颅入路显微手术还易引起视交叉、下丘脑及垂体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近年来,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经颅入路手术相比,经蝶入路手术具有以下优点[7]:①侵袭性小。经单鼻-蝶窦入路手术,仅需折断(钝性)患者鼻中隔,对鼻底粘膜的损伤较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本文,观察组住院天数为(12.8±3.1)d,明显短于对照组(16.6±3.4)d(P<0.01)。②视野清晰。经单鼻-蝶窦入路手术为镜下直视操作,手术视野良好,可有效缩减手术时间、避免神经损伤。该研究,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1.8±6.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02.5±12.7)min(P<0.01)。③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本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26%,明显低于对照组53.49%(P<0.01)。田仁富[9]等采用经颅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26%,结果略高于本文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此外,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为(88.6±5.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1.2±6.3)分(P<0.01)。由此可见,经蝶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好等诸多优点。
然而,在行经蝶入路显微手术中应注意[9]:严格掌握手术解剖许可范围;沿中线进行操作,避免引起脑脊液漏或者脑损伤;当肿瘤侵袭患者海绵窦时,可适当扩大蝶窦前、后壁,增加视野,以达到彻底清除肿瘤的目的。
综上所述,经蝶入路纤维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临床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符合临床微创手术发展趋势,是Ⅱ-Ⅳ级垂体瘤的首选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相双,王维东,汤德刚,等.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26例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8):1236-1237.
[2]董韬,魏学忠,冯思哲,等.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1):682-684.
[3]Knosp E,Stiner E,Kitz K.?Pituitary adenomas with invasion of the cavermous sinus space,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lassification compared with surgical findings[J].Neurosurgery,2012,14(10):610-616.
[4]常锐,衣服新.单鼻孔经蝶入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70-471.
[5]Cappabianca P,Alfieri A.?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to thesella: towards functional endoscopic pituitary surgery (FEPS)[J].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2013,6(41):66-73.
[6]朱成明,张德明,姚文华,等.经蝶与经颅入路治疗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6):556-558.
[7]Knosp E,Steiner E,Kitz K.?Pituitary adenomas with invasion of the cavemous sinus space: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lassification compared with surgical findings[J].Neurosurgery,2012,5(4):610-618.
[8]田仁富,陈治标.经蝶窦手术与经颅手术治疗垂体瘤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3):33-35.
[9]丁晓,李智斌,董家军. 两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92例疗效对比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2013,14(6):670-673.
(收稿日期: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