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的传统医学也都一直保存并且也获得不断的发展。从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角度上进行出发,也是值得大家重视的,本文就整理了关于中医学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第1篇:中医学: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明珠
谢迎晖(从事填报志愿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多年,其专场报告会深受欢迎)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以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未来社会,了解中医学科和现代医学发展方向,掌握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医人才将成为中医相关行业倍受欢迎的人才。
中医学的出路
目前,大部分人民医院中的中医科室极少,尽管在中医院的医科室较多,但还是以西医为主体,中医医生主要是已从医数十年的老中医,一些医院宁可返聘退休医生也不愿招刚毕业的新人。一部分中医学生的就业方向是非发达地方不去、非县地级市医院不去,从而导致人才的严重浪费。也有一部分中医学生选择到中医教育机构等从事医疗工作,到药厂、医药公司从事中药的研制、开发或药物销售工作,还有的学生到足疗、按摩等服务行业谋生。“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医在国外(如东南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出国就业也是中医学毕业生的一条出路。
我国自古是“以师带徒”传授中医学,新中国成立后才开设中医药院校,但中医药院校招生时特别注重师徒传承,比如201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招生简章有两条:若考生为中医药学世家、名家子弟(直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请提供相关亲属的高级职称证书或具有省、市级专业资格认定的名老中医证书的复印件及公安部门出具的亲属关系与户籍证明;若考生经专家个人实名推荐,如国医大师或两院院士,请提供专家亲笔书写的推荐信及专家身份证明,每名专家推荐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2人。
认清自我
中医学专业是医学门类的下属专业,本科五年制授予学生医学学士。中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全科医学的知识,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必须扎实地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始终保持着一切为临床服务的学习态度,灵活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选一个自己喜欢且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尤为重要。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有浓厚兴趣,又偏爱古文的话,可以考虑报考中医学专业。
第2篇: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以中医急症为例
范铁兵1宁秋萍2杨志旭2尹仁芳3黄青4王婷婷5顾东黎1朱晓博1茹江丽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04;5.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是中医急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必要性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以提高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程度,最大限度地传承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促进中医急症学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影响因素策略
中医急症学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突破与飞跃[1]。中医急症具有隐性知识的显著特征,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情”[2]。隐性知识难以被人了解、共享、掌握和模仿,但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能创造价值[3]。因此,如何实现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使抽象和内隐的辨证方法、临床思辨模式及诊疗技能达到共享,促进中医急症知识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隐性知识显性化简述
隐性知识是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4]。隐性知识的产生根源于实践,与人的思维超前于语言、个体认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有关[5]。显性知识是人们易于理解、掌握,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进行标准化表达的知识[6]。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是相对性概念,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但有相互联系,不能彼此分离而独立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7]。显性知识从隐性知识转化而来,又为萌发新的显性知识提供基础[8]。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指将隐性知识通过各种手段转化为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显性知识的过程[9]。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利于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实现知识的交流与转化,有利于知识的共享与实现最大价值。
2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必要性
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是医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自身特有的、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进行阐述和记录的与中医急症有关的理论与经验[10]。中医急症所蕴含的辨证方法、思辨模式、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等均属于高度个体化,难以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和交流的隐性知识。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所具有的个体性、神秘性、依附性及无意识性等特征[10],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中医急症及整个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均以象思维为主导,用直观而形象的观念或符号表达对疾病相关问题的抽象认识,并贯穿于中医急症诊疗活动的始终。《素问·五行运行大论》明确指出“天地阴阳者,不可数推,以象之谓也”。但是,不同的个体由于知识背景、学术水平、领悟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加之中医“象”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人们对“象”的认知与理解存在较大差异,不明其“意”,不能准确地传承中医急症相应的概念、方法与思想等内容。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为师带徒,师傅通过口传心授等方式将隐性知识传授徒弟,徒弟经过仔细揣摩和反复实践将师傅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身隐性知识,但这个过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隐性知识传递和共享。因此,在传承中医急症显性知识的同时,必须通过正确的方法、积极有效的手段使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知识大范围的交流与共享,进而促进中医急症乃至整个中医学的传承、发展、创新。
3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因素
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影响因素众多,但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影响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大多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内在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3.1内在因素内在因素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双方的文化底蕴、知识背景、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融洽程度、相互信任程度、经济状况等。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现性的实现、传递与获取,受到传授双方内在因素的共同影响。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知识背景、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传授者通过较为恰当的语言和文字将自身积累的中医急症隐性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表达,便于接受者的理解、掌握与共享[11];有助于接受者较为充分地理解传授者的语意及深刻内涵,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更好地将传授者的隐性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将其实现显性化,达到隐性知识的共享,同时有助于提高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效率。传授双方间具有较高程度的相互信任,有利于双方坦诚相待,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对隐性知识的保守与隐瞒,实现中医急症诊疗经验、学术思想等隐性知识的共享。经济状况是影响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因素[12]。传授者和接受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需要经济杠杆的激励,当个人收益大于成本时,愿意传授自身的隐性知识[13]。在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给予传授双方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使传授者乐于将自身隐性知识显性化加以传授,增加自身经济水平和学术地位,收益越大,传授隐性知识的意愿越强,效果越好;使接受者乐于耗费脑力、体力和时间等来获取隐性知识,使其预期收益显著大于预期付出,增强去获取隐性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外在因素外在因素通常包括所在医疗机构是否提供便利条件、是否设置相应经济政策支持、是否积极鼓励知识共享以及国家、省、市等行政管理机构是否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保障体系等。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除了传授双方的内在因素外,会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隐性知识显性化需要以组织制度与信息技术为载体,其完善程度影响着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难易程度[13]。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传授双方所在单位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层次分明,重视并鼓励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传递与交流,创造相应的物质与精神鼓励措施,如绩效测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奖励制度,从组织机构层面创建优良的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组织环境和支持条件。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制度及经费保障对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亦有着重要影响。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从国家层面而言,是中医急症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传承与发展中医急症学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中医急症知识,国家要加以保护,维护传授双方的基本权益。因此,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离不开所在单位及国家相关政策制度与经费的支持与保障。
4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实施策略
4.1提升传承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内在因素针对中医急症及中医学的学科特点,对《周易》《道德经》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解与学习,做到深入学习与广泛涉猎相结合,提升传承者的文化底蕴,培养中医急症思维模式,增强对隐性知识的领悟能力,提高传承中医急症隐性知识并将其显性化的能力[14]。积极开展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传承双方学术成果的交流活动,在促进显性化成果共享的同时,能够更好强化语言及文字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表达。建立于完善基于信任与合作的社会关系网络,使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拥有者愿意将自身的诊疗经验及学术思想等传授给传承人,使传承人愿意深入挖掘、学习与传播传授人的隐性知识,实现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与共享。
4.2完善传承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传承中医急症隐性知识的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可通过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等多种形式的鼓励措施提高隐性知识拥有者传授隐性知识的积极性,提升传承人传承隐性知识的主动性。提高医疗机构对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认知程度,转变思维模式,加大重视程度,营造隐性知识显性化传承学术氛围,将其提升为医院战略管理层次,以有效开展隐性知识显性化传承研究。充分发挥各省市名医传承工作室及数据挖掘系统、病案采集系统等硬件的积极作用,构建组织内部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学术访谈、跟师实践、数据分析等方式最大限度将辨证思路、思维模式、用药经验及学术思想等隐性知识显性化,然后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国家在现有政策及经费支撑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完善不利于中医急症隐性知识的相关政策与制度,如中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15]、各级中青年名中医、名老中医评选及奖励与表彰等,切实保护隐性知识拥有者显性化之后的各项权益。
5小结
通过对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必要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影响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因素较多,但集中表现为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有助于消除不良影响因素,运用正确的方法、积极有效的手段实现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显性化,进而促进中医急症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第3篇:基于中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孙宏志1,2,郭红阳1(1.长春中医药大学创新实践中心,吉林长春130117;2.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以提升中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中医学创新人才为目标,探讨中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中医学创新人才应具备理论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观点,论证了中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在此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针对中医学实践活动的特点,构建了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子体系、实践教学活动子体系、实践教学管理子体系、实践教学保障子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子体系的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模型,探讨了各子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关键词:中医学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主义;理论创新;科研创新
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到今天,在中医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对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本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现状并不乐观,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有待加强。中医的发展需要传承与创新,实践创新又是当今时代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这就使我们不能不思考: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培养适应学生发展和时代需求的中医学创新人才?中医学创新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特质?如何开展中医学实践教学才能够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了“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应用”这个研究课题。本文是该研究课题的系列研究之理论探讨与模型构建部分的成果,是以中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为价值取向,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针对中医学实践活动的特点、中医学创新人才的特质,运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建立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模型,为后续构建中医学各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际应用提供前提和基础。
1中医学创新人才定位
创新的社会学解释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在前人已经发展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常规,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运用、创造新的事物[1]。对于创新人才的涵义,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研究者对其定位和使用有很大差异,笔者认为,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创新人才都具有一些共性的特质,同时,在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领域内,又对创新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抽象,它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中医的经验性决定了中医创新人才的形成要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
笔者在对于各研究领域内不同研究者对创新人才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又结合中医学的特点,凝练出中医学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特质,提出本研究对于中医学创新人才的定位:中医学创新人才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应具备理论创新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具体而言,理论创新能力是指中医学人才能够在前人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循环往复的临床实践,收集诊疗前后全过程的信息,总结提高,上升为理论,以修正、补充、更新前人的理论;科研创新能力是指中医学人才能够结合中医临床,发现与凝练科学问题,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实验研究,探索中医学研究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运用。
2中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2.1通过临床实践培养理论创新能力
临床实践是培养中医学人才理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医学家邓铁涛指出:中医学的传统研究方法是继承前人的理论——进行临床实践——总结提高——创立新论。临床实践是传统研究的最重要一环,是中医学生成才的桥梁[2]。已有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几乎所有的名医专家都有着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他们在向父辈、师辈学习及在自己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读书学习及临证时学古而不泥古,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勇于创新[3]。
2.2通过科研实践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参与科研实践是培养中医学人才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医学历经千百年的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以及与中国古代哲学融合所形成的中医理论中,蕴含着许多科学问题,凝炼科学问题,结合中医临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实验研究,是中医发展与创新的必由之路[4]。培养中医学生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现代医学科研方法和实验技术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3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及其构建的理论基础
3.1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根据系统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是由若干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方式、保障条件、评价反馈等。实践教学体系有狭义和广义的内涵之分。按照其广义层面来描述,实践教学体系由目标、内容、管理、评估体系等要素构成[5]。而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6]。
本研究是以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内涵为参照,所构建的中医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模型是围绕我校中医学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培养中医学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实践教学活动子体系为核心,同时含括实践教学目标子体系、实践教学管理子体系、实践教学保障子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子体系,五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
建构主义是对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的观点,是影响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7]。可以说,高校实践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发挥作用的结果[8]。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信息资源的设计,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3建构主义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意义
中医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在中医知识形成和传承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来验证、深化、完善和更新。因此,必须确立实践教学在中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构建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为宗旨。实践教学活动体系的建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个性化的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要注重发现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改写和升华;要重视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教学活动的设置,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机会,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立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工具和条件,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行为在与现实情境相似的情境中产生;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注重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要注重制定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采取合理的手段,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手段的多元化,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馈。
4中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模型构建
4.1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结构
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以中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价值取向,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的方法构建的以实践教学活动体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为支撑,通过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组织调控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评价反馈所构成的有机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内的各子系统既具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该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模型适用于我校中医学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4.2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构建实践教学活动体系的前提和目标导向。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由各专业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构成。中医学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立足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以及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而确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具有理论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中医学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是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各个实践教学项目的具体目标,具体目标的设置应以知识和技能的建构为出发点,以培养临床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落脚点,着重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收集信息、分析归纳、总结提炼、理论升华的理论创新能力,以及结合临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
4.3教学与科研相互融通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
实践教学活动体系是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按照实践教学目标,建立包括基础型实践、综合型实践、创新型实践三个内容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三个层次的内容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融通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
基础型实践以验证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建构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是中医基础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以开展练习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的实验、实训项目为主,是下一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与基础,是所有学生必须参与的基本实践活动。
综合型实践是对多门课程实践内容的整合。包括跨学科、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项目、床边教学和毕业实习等。这一层次的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问题性、发现性、探索性和情境性,能够激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尝试,积极探索,促进对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改写和升华,从而培养理论创新能力。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打下基础。这一层次也是所有学生必须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
创新型实践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促进学生探索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运用。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课外自主设计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设计项目、学生毕业设计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项目、校外科研实践教学活动等。这一层次的实践活动具有设计性、发现性、探索性、创新性和个性化,是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这一层次的实践活动,通过建立科研团队,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新的问题,发现新的方法,建构新的知识,建立科研思维,形成科研创新能力。
4.4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对实践教学活动起组织与调控作用,包括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建设等。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之间循环互动的综合活动,要切实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就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实现三方面的最佳良性互动,这是现代化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9]。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化、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在实践教学计划管理方面,要保证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实施条件、考核方法等均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并作出明确的规定,严格按计划执行。在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方面,在保证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师、教学场地等各项内容有效落实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对学生、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体现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思想。
4.5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硬件环境建设、软件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开放运行。教学场所、教学设备设施、教学仪器工具等属于硬件条件,信息化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工具、虚拟化教学资源等属于软件资源,实践教学专业教师和专业实验技术人员组成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验室开放运行则是将软硬件资源向实践教学活动开放的制度保障。这四个方面共同为实践教学活动实施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为学生创设开展临床实践的真实情境,为学生科研实践提供广阔的平台。在实践教学硬件环境建设方面,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实训室、校内模拟医院、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要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实践教学,开发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工具,创设真实的情境,促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并将从事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成绩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10]。通过培训、交流、研讨、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要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将先进的教学思想应用于实践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成为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实验室开放运行方面,采取专设实验室和相关仪器室24小时全方位开放、其他实验室定期开放的开放模式,通过实验室开放管理平台、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等实验室开放系统,实现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学生根据实践内容选择科研方向与之相近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研究生协助指导,作为开放教学的师资保障。
4.6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贯穿于实践教学始终、对实践教学所有环节起评价与反馈作用的体系,包括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学生学习成果和毕业论文设计检查制度、考核巡查制度、年度教学质量现状分析报告制度、学生学习预警和指导制度等[11]。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要注重评价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领导、同行、督导、教师、学生等。评价手段有现场听课、评课、教学检查等,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在评价方式上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重点进行形成性评价即在实践教学全过程中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发展性的评价。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要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有助于将全方位的评价信息反馈给被评价者,促进其进行调整与改进,从而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5结语
中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涉及与实践教学有关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本研究系统地构建了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模型,但是还缺乏依据此模型对中医学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具体案例,将在本课题的后续研究中以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为例,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开展实证研究,对该理论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最终构建出符合中医学实践教学特点,并能够有效促进中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中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求的中医学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