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输血前主要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及感染控制分析

  • 投稿叶洛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611次
  • 评分4
  • 88
  • 0

李建芬

河北省消防总队培训基地门诊部,河北石家庄 050035

[摘要] 目的 分析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了解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及感染控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输血治疗的108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四项主要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1080例患者HBsAg110例,阳性率10.19%,抗-HCV21例,阳性率1.11%,梅毒30例,阳性率1.76%,抗-HIV1例,阳性率0.09%。结论 输血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可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也可避免输血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b)-0156-02

输血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医疗措施,但也可能引起疾病血源性传播,近年各国对于输血感染的报道屡见不鲜,由此导致的医疗纠纷也层出不穷,因此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非常重要,如果能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不仅能全面了解患者输血前的健康状况,发现潜在感染源并能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避免输血感染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可避免输血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1]。笔者对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输血治疗的1080例患者进行主要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并提出感染控制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在我院各科住院,需要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10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和分析,其中男589例,女491例,患者年龄21~65岁,平均(36.4±10.1)岁。

1.2方法

抗-HIV、HBsAg、抗-HCV、抗-TP均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酶标仪严格按仪器说明书操作,结果判断以酶标仪读数为准。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处理采用excel工作表,率的表示采用%。

2结果

我院1080例患者输血前4项检测的结果显示,HBsAg110例,阳性率10.19%,抗-HCV21例,阳性率1.11%,梅毒30例,阳性率1.76%,抗-HIV1例,阳性率0.09%,具体见表1。

表1 患者输血前相关指标检测情况

3讨论

3.1输血前主要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临床中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类型较多,如HBV、HIV、HCV、梅毒等,虽然通过严格筛选献血者等手段,现代医疗中预防和控制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输血后发生相关传染病仍屡见报道,随着人们对输血的不断认识,输血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为高发的传染性疾病,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是我国输血安全的主要威胁[2],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我院已做输血前检测的1080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达10.19%,发生率最高,而这一数据与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报道大致相同[3]。HCV主要是血源性传播的丙型肝炎,临床也较为常见,常用(ELISA法对其抗-HCV进行检测,我国各地HCV感染情况不一,抗-HCV阳性率范围为1.2%~5.4%[4],本文1080例患者抗-HCV阳性21例,阳性率1.11%,接近于与我国普通人群平均水平低限。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梅毒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已较以前大为降低,但这种疾病的早、中期临床表现不显著,常造成患者对病情的忽视[5],本文1080例患者抗-HCV阳性301例,阳性率1.76%。近年来,艾滋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据WHO统计,世界HIV感染者中约有5%~10%是经血液传播感染,而最近10年来,艾滋病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6]。本文1080例患者中仅有1例检测出抗-HIV阳性,阳性率0.09%,这与本地区吸毒人群较少,艾滋病感染率较低有关。

输血前对主要感染指标进行检测能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血液传播疾病的认识,对防止医源性感染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及时发现潜在的病毒感染的患者,警示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注意隔离防护,减少医疗损伤,对防止疾病的扩散和及时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3.2感染控制对策

3.2.1做好输血前主要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工作 临床医师必须要严格遵守输血前检测制度,在了解输血患者的病例和疾病状况,了解其既往病史的基础上,积极对其进行输血前常规检查,了解患者输血前抗-HIV、HBsAg、抗-HCV、抗-TP的感染情况。

3.2.2严格执行输血技术规范 在进行输血操作时,要严格按照国际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遵守临床输血的管理和操作规程,并判定好患者的病情及输血指征,保证每位输血患者都是必须要进行输血治疗,而不是过度治疗。

3.2.3加强血液血液制品的管理 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是控制输血感染的重要步骤,由于临床“窗口期”的存在会导致一定的漏检率[7],我们必须要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同时,输血科的采血室要定期进行消毒灭菌,对贮存血液的设备也要定期进行消毒和细菌学监测。

3.2.4提高血液检测技术水平 为了输血的安全应该及时引进灵敏高、特异性好、广谱性的检测方法;并把握好试剂质量关,对捐献的血液采用具有生产资质的不同生产厂家试剂进行初复检。

3.2.5积极开展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是当前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更是减少输血感染病毒的有效途径。血液的各种成分中含有的病毒数量是不同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血细胞最高,血浆次之,红细胞血小板相对较为安全[8],因此给输血患者以血液中的某种成分可以减少患者感染病毒的危险。

综上所述,加强输血前的感染指标分析无论是对医生还是患者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输血患者而言,不但可提高输血安全性,发现潜在疾病;对于医院来说,能够有效降低医疗纠纷,并降低院内感染情况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临床意义,我们也应当通过做好输血前主要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工作、严格执行输血技术规范、加强血液血液制品的管理、提高血液检测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成分输血等手段来控制感染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宁立芬,张静姗,刘俊,等.1242例受血患者输血前相关病原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08,22(4):555.

[2]王李洁,刘风华,刘香.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22(8):567-568.

[3]丁海明,柯培锋,周华友.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及其意义[J].广东医学,2012,22(12):566-567.

[4]崔健丽,赵云学,丁旭,等.输血及手术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与意义[J].中国临床研究,2010,21(7):645-646.

[5]闭雄杰,谢苇.患者输血前五项传染性指标检测19326例结果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3(19):855-856.

[6]严根兴,沈翠芬,邹伟华,等.临床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1(6):611-612.

[7]廖益路.控制输血感染病毒与保障措施[J].柳州医学,2012,25(1):35-36.

[8]何晓凤.医院输血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7):111.

(收稿日期:201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