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针痛消外敷配合阿司匹林内服疗法在治疗PICC相关性静脉炎中的疗效观察

  • 投稿二狗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732次
  • 评分4
  • 99
  • 0

林海珍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一区,广西南宁 530011

[摘要] 目的 探讨针痛消外敷配合阿司匹林内服疗法在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相关性静脉炎中的效果。方法 将60例PICC致静脉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针痛消外敷配合阿司匹林内服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内服治疗,C组给予湿热外敷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第3、7天后疼痛与肿胀缓解情况、治愈率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在疼痛、肿胀缓解程度及治愈率等方面均示A组治疗明显优于B、C组治疗(P均<0.05)。结论 针痛消外敷配合阿司匹林内服疗法治疗PICC相关性静脉炎能尽早地减轻患者相关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针痛消;阿司匹林;PICC;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 R5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111-02

在临床上进行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能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痛苦。它不仅能避免化疗药物外渗,而且并能为患者提供比较长时间段的静脉输液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但是,PICC置管在穿刺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不良反应存在,其中静脉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由于静脉炎所致的局部疼痛及肢体肿胀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伤害,致使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降低。针痛消(批准文号:桂药制字Z01060104)是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制备的一种中药方剂,成份包括延胡索、血竭、三七、姜黄、红花、制川乌等,具有散结止痛,袪瘀消肿的功效,目前主要用于输液后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明显。阿司匹林是西医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中经典用药,具有一定的解热镇痛作用。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观察针痛消外敷配合阿司匹林内服疗法治疗PICC相关性静脉炎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符合医学界静脉炎判断标准[2];并且患者的年龄必须在10~80岁之间;生命体态比较稳定;患者的病程在3个月以内;患者必须是自愿接受治疗及研究;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的急慢性肝肾等疾病,以及其他神经型疾病;所有患者的血压均不得大于180/110 mmHg;所有患者没有肢体功能障碍等。

1.2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3月—2013年5月60例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而后产生静脉炎的患者。把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针对A组患者使用针痛消外敷配合阿司匹林内服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内服治疗,C组给予单独的湿热敷治疗。治疗前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的区别其中,其中A组平均年龄为(56±13)岁,与B组的(54±10)岁及C组的(56±15)岁,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男女患者数目上比较,A组男9例,女11例,与B组的男12例,女8例以及C组的男10例,女10例比较,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三组的病程以及静脉炎分级等临床资料比较也均无显著差异,三组数据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3组患者均用同一种器械、同一种导管行PICC置管术,数周中有专业护士进行护理,手术完成后选用10×12 cm的透明敷贴固定导管。A组:患者每天口服阿司匹林一次,100 mg/次,配合针痛消外敷,适量涂于沿穿刺静脉向心走行方向皮肤,宽度约3~4 cm。B组:患者每天口服阿司匹林一次,100 mg/次,连续7 d。C组:给予这个组的患者进行单独的湿热敷治疗,首先用一块多层长方形纱布泡在热水里备用,注意热水的温度大约在40~45℃左右,纱布侵泡好以后,拷出虑干,然后把它轻轻置于患者的腋下部位,用医用保鲜膜包好。在治疗过程中水温要一直保持水温,每隔15 min更换一次纱布,3次/d,连续热敷一周。

1.4 评定方法 

患者接受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有专业护士对患者进行进行疼痛和肿胀程度评定,治疗一周后,做静脉炎治疗效果评定。静脉炎的疼痛程度评定,在临床上通常情况下采用视觉类比量表法进行评定,这种方法有10个疼痛等级,根据患者不同的疼痛程度,分别标出相应的疼痛等级;肿胀程度评定一般采用对比法进行评定,主要是比较患者两侧肘水平围度的具体情况。

疗效判断[3]:经过治疗后如果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灼热等不良症状及条索状红线消失,这种情况为治愈;患者经过治疗后灼热、疼痛消失,但是红肿没有完全消退,红肿面积≥80%,这种情况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灼热、疼痛有所减轻,红肿消退面积<80%,条索状红线有所软化,但是没有完全消失你这种情况为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所有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这种情况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采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指标均采用(x±s)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缓解程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3组患者的疼痛减轻程度有明显的差别,所有患者在第3、7天的观察结果显示A组缓解疼痛的效果明显优于B组和C组(P均<0.01);第7天后C组在缓解静脉炎疼痛方面效果优于B组(P<0.05),两者在第3天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详见表1。

2.2肿胀缓解程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3组患者的肿胀消除程度有明显的差别,所有患者在第3、7天的观察结果显示A组肿胀消除的效果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在第3天和第7天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第7天的观测结果显示C组效果优于B组(P<0.05),详见表2。

2.3 治愈率 

A组治愈13例,B组治愈0例,C组治愈2例。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均<0.01),B组和C组两组间治愈率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静脉炎是临床输液治疗的常见并发症。近几年,临床上对静脉炎的治疗一般采用预防处理,常用方法包括热敷、不同中药制剂外敷、远红外线材料贴片、脉冲电疗等。由于PICC导管在血管内留置所致的机械损伤血管内皮或者会改变人体血管内血流动力学, 致使血小板在患者受损部位及导管周围聚集,一旦导管在患者血管内留置时间较长,就很可能引发静脉炎,且受累范围较广泛。据有关报道显示,利用湿热敷法治疗静脉炎能有效的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增加患者局部皮肤的抗感染能力,减轻患者肌肉痉挛等作用,为治疗PICC置管术后静脉炎患者临床常用方法。阿司匹林有解热镇痛、抗炎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有研究[6]证实PICC置管后日常口服阿司匹林可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和静脉炎的发生。阿司匹林复合溶液外敷对静脉炎的缓解也有一定的作用[7]。

针痛消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散结止痛,袪瘀消肿的作用,主要用于输液后静脉炎的治疗,对PICC相关性静脉炎的效果欠佳。本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内服对PICC相关性静脉炎症状的缓解幅度较为局限,而且它的治疗效果并不随时间延长而增强,甚至比传统热敷疗法都不如。而在综合阿司匹林内服全身效应和针痛消外敷的局部效应后,针痛消外敷配合阿司匹林内服疗法在治疗PICC相关性静脉炎中不论在始效时间、效果及治愈率等方面均比传统方法具有更大的优势,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拓展了针痛消应用范围。

本次研究中发现针痛消外敷配合阿司匹林内服疗法在进行3~7 d的治疗后,在缓解疼痛、肿胀消除程度以及治愈率等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内或者针痛消的效果。此种疗法是结合中医以及西医中的精华,达到了指标治本的良好结果,减少患者在治疗中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加快病情的恢复。另外此方法简单易行,敷贴面积大、维持时间长,能很好地治疗静脉炎。针痛消外敷配合阿司匹林内服疗法虽对出血性疾病、严重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胃溃疡等患者有一定的风险,但它能更有效地缓解PICC相关性静脉炎患者局部疼痛、肿胀,治愈率明显优于传统方法,所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总之,针痛消外敷配合阿司匹林内服疗法在治疗患者的PICC相关性静脉炎方面,能很好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消退,有效的环节患者肿痛症状,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而且此种疗法应用要求低,成本低,患者依从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康建荣.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的识别与护理干预[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83.

[2] 聂燕,张苗,陈雪娟,等.康惠尔透明贴新贴敷法用于预防化疗相关静脉炎的观察[J].护理学报,2012,19(11b):69-70.

[3] 宋林萍,朱英,许琼.化疗后静脉炎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2007,22(4):258-249.

[4] 崔玉珍,刘纪君,王媛媛,等.早期湿热敷及功能锻炼预防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效果观[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3(12):131-132.

[5] 何华,刘利,张敏,等.湿热敷在预防PICC拔管困难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2,26(34):26-27,72.

[6] 李旭英.阿司匹林对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

[7] 武香玲.阿司匹林红花酒防治留置针静脉炎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3(12):117.

(收稿日期:201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