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 投稿狗子
  • 更新时间2015-10-29
  • 阅读量862次
  • 评分4
  • 20
  • 0

邓贵珍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41

【摘 要】目的:探究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 年5 月~2013 年9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康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早期肢体功能的锻炼,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模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经过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观察组患者在肢体活动能力上要明显优于只进行常规康复模式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良好的积极效果,有效促进患者肢体机能的恢复,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同时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在疾病的临床治疗护理中具有积极推广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脑卒中患者;康复影响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在我国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的急性疾病,该病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在我国已成为死亡率最高的几种疾病之一,因其发病迅速,抢救难度高的特点,加之其复发率十分高且每次复发病情通常都会加重,使得其后果十分严重,正引发了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投入大量资源加以研究[1]。本文将选取2012 年5 月~2013 年9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 年5 月~2013 年9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在观察组中男31 例, 女19 例, 年龄从40~78 岁不等,平均年龄(61.8±3.5)岁,其中脑梗塞患者29 例, 脑出血患者21例;对照组中男34 例,女16 例,年龄从42~80 岁不等,平均年龄(62.3±3.8)岁,其中脑梗塞患者27 例,脑出血患者23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模式的康复方法,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常规康复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康复治疗模式。其中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肌力训练方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按摩,也即是被动运动,为防止患者肌肉出现萎缩的情况,可在患者发病后三天后即进行按摩,按摩时的注意事项有:一要把握力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二要注意按摩顺序,遵循由大到小的关节按摩顺序,每个关节按摩6 次左右,一天三次,视患者情况来改变按摩次数;另一种方法是对患者关节进行热敷,以减缓痛苦感;二是体位方面的锻炼,主要是肘关节及指关节的伸展和足部功能的训练。使患者肩部向前伸展,其关节约有90°弯曲,腿部垫一枕头,防止膝关节畸形;三是主动运动方面的锻炼,主动运动主要针对的是部分机体功能恢复的患者,其主要方式有:肢体的外旋及外展和手肘的伸展等,从而训练患者大脑与机体的协调性[2]。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康复治疗模式后,肢体运动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经过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患者在肢体运动能力上(其指数评分达到26.25±3.15)要显著好于只进行常规康复模式的对照组患者(其指数评分为11.26±3.02),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康复模式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一是对在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给予良好心理辅导,以缓解甚至消除患者因长期患病而导致的紧张焦虑、恐惧及抑郁等消极情绪;二是通过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方式来帮助患者康复,通过从患者的体位锻炼、肌力训练及主动运动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的康复指导工作,避免其因长期肢体功能障碍造成的肌肉萎缩情况发生,同时为今后康复奠定良好基础,协调大脑与肢体运动功能,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康复后,患者在肢体运动能力方面有明显改善,疾病复发率也得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因此,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中有十分积极的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程娟娟. 刍议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影响[J]. 中外医疗,2013,(24):91-93.

[2] 张丽娟, 杜丽华, 李波, 刘翠华.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