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晋 张新堂
昆明市延安医院放射科,云南昆明 650032
[摘要] 目的 分析对比CT与磁共振检查急性脑损伤的临床结果。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MR检查,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结果 MR检查在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脑挫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应用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显著优于CT检查结果;颅骨骨折检查中CT敏感度66.5%显著高于MR36.5%,两种检查方式互有优劣。结论 CT和MR在急性脑损伤检查中均有较好应用效果,临床中诊断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诊断方式,以尽早展开治疗,提升患者预后。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急性脑损伤;CT;MR检查;敏感性;预后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102-02
临床中急性脑损伤是常见外伤性疾病,随着病情严重程度不一会造成多种后果,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目前因急性脑损伤引发的死亡比例较高,所以在事前实施快速有效的诊断并抓住治疗时机给予针对性治疗,是提升患者预后、提升其生存几率的重要手段[1]。目前临床中随着CT、MR(磁共振)等多种诊断技术的应用,为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带来福音,不过鉴于两种诊疗技术的应用差异,分析对比CT与磁共振检查急性脑损伤的临床结果可更好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本文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CT和MR检查结果,临床报道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拟诊为急性颅脑损伤,排除不良影响因素和失访患者,签署研究同意书。2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48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44.7±5.2)岁,致伤原因为意外伤、坠落伤、交通伤和其他伤等,损伤类型以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颅骨骨折为主,患者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意识不清和头昏头痛为主,入院时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根据患者的损害程度依据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分成轻、中、重度损伤:2~8分者81例,9~12分者79例,13~15分者40例,患者诊断完成后均实施手术治疗,同时给予脑保护剂、降颅压、应用维生素C、脱水、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等多种基础治疗[2]。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3 h内进行CT扫描,在24 h内进行MR扫描。
1.2方法
CT检查:仪器使用日本东芝16排螺旋CT机Aquilion型号,实施常规扫描,扫描范围颅底至颅顶。具体扫描参数如下: 扫描层厚1 mm,120Kv,250 mA,造影剂使用欧乃派克,剂量视具体造影要而定,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根据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选定重建,重建模式包括VR、MIP、MPR等,要求所有CT图像均能够清晰显示。
MR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0.5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头颅相控阵组成的正交线圈进行扫描。扫描序列的具体参数设置为:横轴位为SET1 WI,TSET2WI,DWI,FLAIR;辅助冠状位和矢状位为T1WI;扩散加权成像采用平面回波序列,矩阵 256×384。对病灶部位 3 mm处每隔 1 mm,行 2~3 次的加层扫描。
所有检查结果均由放射科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和筛选,评价图像质量,对患者做出临床诊断。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四格表诊断性实验分析,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
1.4统计分析
临床数据分析处理均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均数标准差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T与MR检查,未出现不配合或检查失败案例。CT、MR检查与临床证实结果比较见表1。
我们分别对CT与MR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对比其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具体对比结果分别见表2、表3、表4、表5。对比结果显示,MR检查在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脑挫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应用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显著优于CT检查结果;颅骨骨折检查中CT敏感度66.5%显著高于MR36.5%,两种检查方式互有优劣。
3讨论
CT应用于急性脑损伤的临场诊疗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能够对患者出血部位、范围大小进行直接观察,为临床外科后续治疗提供强有力的影像学依据,MR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急性脑损伤诊断的正确性,二者均在颅脑损伤诊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研究结果中CT和MR诊断的高敏感性和准确率也证明了这一点[4]。
本次颅脑损伤患者损伤类型以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颅骨骨折为主,除去颅骨骨折外,其余四种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阴性预测值都有良好表现,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与二者影像学征象和观察侧重点有密切关系[5]。CT与MR优势各不相同,CT诊断快捷,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配合度,有助于颅骨和脑组织观察,便于迅速做出诊断,本次研究中CT能够明确诊断除去颅底骨折和较大血肿外的颅骨骨折,MR则在小血肿和脑挫伤诊断中优势显著,这主要是由于MR可以更容易发现大脑皮层及其以下片状异常信号影,且能清晰呈现高低信号表现,对于脑组织中的小出血灶高度敏感,因此在诊断出血量较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更具优势,CT则比较容易造成漏诊现象[6-7]。因此,对于较为严重的颅脑损伤,两种检查方式效果均佳,对于小出血灶和脑挫伤,MR效果更佳。同样,两种检查方式也都各自存在不足,CT容易漏诊小出血灶和脑挫伤,本次研究中CT遗漏了2例脑挫伤、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硬膜外血肿,且对颅骨骨折诊断准确率较低;MR则在诊断颅骨骨折方面表现更差,颅骨低信号表现无法通过间接征象进行判断,造成误诊或漏诊,需要结合临床各种检查资料以综合判断[8]。
CT与MR各自有优劣势,二者在临床应用中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根据检查需要进行灵活选择,比如病情严重患者可先选择快捷便利的CT,对于结果为阳性或者结果与病情相比被低估的患者可进一步进行MR扫描,考虑到MR扫描对患者要求耐受较高,可先进行基础治疗再行诊断[9-10]。目前多种MR扫描技术介入临床治疗,患者耐受问题也在逐步解决,为保障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率服务,CT和MR的诊断应用可为临床颅脑损伤患者诊疗提供确切依据,有助于把握治疗时机,及早提升患者预后,提升其生存几率和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CT和MR在急性脑损伤检查中均有较好应用效果,临床中诊断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诊断方式,以尽早展开治疗,提升患者预后。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朱玉光.颅脑外伤CT 确诊率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2):136-137.
[2]袁珠. CT 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178-179.
[3]李新民.脊柱转移瘤的MRI与CT诊断比较[J].当代医学,2010,16(18):99-100.
[4]魏萍,李江涛.颅脑损伤患者中CT扫描的诊断意义[J].中外医疗,2010,29(4):23-24.
[5]李朝丽.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急救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9):43-44.
[6]郭启平,关友兵,张宏卫.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4):284-285.
[7]陈燕浩,张树桐,金朝林.CT与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临床荟萃,2010,25(13):1141-1143.
[8]傅锦.急性颅脑损伤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2):53-54.
[9]陈笑平.急性颅脑损伤CT检查 160 例回顾性分析[J].工企医刊,2011,24(4):8-9.
[10]李新民.脊柱转移瘤的MRI与CT诊断比较[J].当代医学,2010,16(18):99-100.
(收稿日期:201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