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肿瘤医学论文范文,肿瘤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诊断肝癌中的应用

  • 投稿暗灭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946次
  • 评分4
  • 33
  • 0

刘利民

湖南省邵东县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南邵东 422800

[摘要] 目的 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在诊断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47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都进行髋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检查,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对病灶显示的效果。结果 本组47例,单发病灶33例,多发病灶14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0.3~3.0 cm,平均2.21 cm。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敏感度(85.11%)明显高于MRI DWI诊断敏感度(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5.74%,显著高于单纯MRI DWI及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敏感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癌的常规MRI检查中,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联合弥散加权序列可显著提高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肝癌;磁共振;动态扫描;弥散加权

[中图分类号] R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087-02

[作者简介] 刘利民(1971-),男,汉族,湖南邵东人,大专学历,主治医生,研究方向:放射医学。

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特征,而一旦进入晚期,其死亡率极高,因而,选取有效的诊断方法极早对肝癌患者做出明确诊断,对于维持患者生命及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MRI技术的进步,使MRI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4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癌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集47例肝癌患者,均为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癌患者,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3.25±4.09)岁。

1.2 方法

仪器: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 Signa Hde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扫描。①MRI扫描:检查时取患者仰卧位,头先进,常规平扫主要包括横断位T1WI、T2WI和冠状位T2WI。T1WI扫描时用屏气的双回波扰相梯度回波序列,T2WI扫描时用呼吸触发脂肪抑制快速恢复自旋回波序列。扫描参数:TR:160/7000 ms,TE:4.5/85 ms,视野:36 cm×36 cm,放大率:0.625,激励次数:1次,重建矩阵:160×256,层厚:8 mm,间距:2 mm,单次屏气后扫描[2]。②MRI DWI:扫描晨用SE-EPI 序列,最大梯度强度:25 mT/m,TR:1500 ms,TE:47 ms,放大率:0.686,激励次数:1次,视野:35 cm×35 cm,重建矩阵:100×100,层厚间隔与MRI相同。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及检验医生多年来的MRI应用经验,选取三个扩散敏感系数值(b值),b1=l00 s/mm2、b2=500 s/mm2及b3=1000 s/mm2。③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扫描时采用 LAVA序列,层厚:2 mm,TR:4.5 ms,TE:2.2 ms,屏气:12~15 s。采用21G 静脉穿刺针经肘静脉以3 mL/s的速度团注浓度为0.1~0.2 mmoL/kg喷酸葡胺,注射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动态增强时相:动脉期:15 s,静脉期:50 s,平衡期:180 s。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共同阅片,以其相同意见为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采用t检验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定性诊断敏感度比较

本组47例,单发病灶33例,多发病灶14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0.3~3.0 cm,平均2.21 cm。应用MRI DWI确诊37例,敏感度为78.72%;经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确诊40例,敏感度为85.11%,经统计学分析的,MRI DWI与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4,P=0.037),见表1。

表1两组检查方法阳性率比较分析

2.2 影像学表现

T1WI病灶组织显示为均匀低信号29个,显示为不均匀低信号13个,显示为高信号4个,显示为等信号8个;T2WI病灶组织显示为均匀稍高信号44个,显示为不均匀稍高信号8个,显示为等信号2个,其中表现为“结节中结节”7例;DWI 45个显示为高信号表现,10例影像学表现不满意;Ⅲ期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强化方式:快进快出37个,快进慢出6个,持续性强化11个。

2.3 两种检查方法未确诊患者比较

47例患者,经MRI DWI诊断未确诊10例,其中经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确诊8例,经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未确诊7例患者中,经MRI DWI确诊5例。二者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5.74%(45/47),与MRI DWI及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敏感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1、4.095,P=0.016、0.022),见表2。

表2两种检查方法未确诊患者比较

3讨论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肝癌在世界上的发病率不断上升[2]。临床调查显示[3],早期明确诊断肝癌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磁共振软组织分辨率高,准确率好,尤其近年来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功能磁共振、三维容积内插快速扰相GRET1WI序列(如:LAVA)增强技术以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等功能成像序列的出现,其可在短时间内获得极为清晰高质量图像,这大大提高了MRI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

本次研究发现,MRI DWI发现病灶的速度最高,但是由于其序列空间分辨率不足够高,对于直径较小的病灶较难发现,同时由于MRI DWI受运动伪影的干扰较大,容易导致图像变形扭曲等特点,因而,临床在应用MRI DWI对疾病进行诊断时多与MRI常规序列紧密结合。而MRI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的血流动力学特征,通过肝脏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来辨别病灶位置。如正常人体的肝脏组织血液供应较为丰富,而肝癌由于表现为乏血液供应组织,所以表现为缓慢、渐进的强化方式,这有可能是与病灶组织中含有丰富的纤维成分有关[5];故进行动脉期扫描时,病灶不强化或强化程度较低,两者信号对比突出,显示肝癌灶最佳,尤其是对于小肝癌动脉期的准确扫描更加重要[6-7]。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47例肝癌患者,应用MRI DWI确诊37例,敏感度为78.72%;经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确诊40例,敏感度为85.11%,经统计学分析的,MRI DWI与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癌中的诊断准确性优于MRI DWI,这可能是与DWI序列空间分辨率不高有关,对于较小病灶较难发现,而本组的47例患者中,病灶最小者达0.3 cm。同时,联合两种方法进行检查后,诊断准确率为95.74%(45/47),与MRI DWI及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敏感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二者联合在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在肝癌的常规MRI诊断中,快速动态增强扫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联合弥散加权序列可显著提高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曹捍波,张铁英,严金岗.MRI平扫、动态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对小肝癌的诊断[J].浙江实用医学,2012,17(1):56-57.

[2]尹晓明,常鑫,邓茂松,等.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胸部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CT 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21(1):105-118.

[3]杨晓棠,杨继虎,杜笑松,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MRI 在乳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1,35(3):189-192.

[4]陈希奎,唐贵超,廖林森,等.MRI 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学,2012,12(18):1755-1757.

[5]王甄,周健,左玉江,等.肝门部胆管癌 MRI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0,19(1):36-38.

[6]Fattachi R,Balci NC,Perman WH,et al.Pancreatic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Comparision between mass-forming fo-cal pancreatitis (FP),pancreatic cancer (PC),and normal pancre-as[J].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2011,29(2):350-356.

[7]曹瑛,付兵,王忠,等.MRI 常规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MRCP 在肝门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J]. 四川医学,2013,34(3):448-450.

(收稿日期:2014-03-15)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得(英语: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S, T)的论文在统计当年(U)的被引用总次数 X(前两年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Y(前两年总发文量)。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