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检验医学论文范文,检验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16排螺旋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准确性评价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2-08
  • 阅读量25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对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应用16排螺旋CT的临床准确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3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查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行超声检查,观察组行16排螺旋CT检查,比较和分析两组检测方式的检出率、准确率和误诊率。结果:观察组化脓性阑尾炎检出率40.00%、单纯性阑尾炎检出率33.33%、穿孔性或坏疽阑尾炎检出率60.00%,高于对照组的6.67%、0.00%、13.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80.00%,高于对照组的40.00%,观察组误诊率6.67%,低于对照组的4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检查,可判定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降低误诊率,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 16排螺旋CT; 超声检查;


急性阑尾炎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腹部疼痛、发热、压痛、反跳痛等。急性阑尾炎发病较急[1],且存在多变性,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若患者未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就会威胁生命安全。过往,临床上对于急性阑尾炎会采用超声检查,尽管也能够判定病情,但会出现一定的误诊和漏诊,影响后续的治疗。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16排螺旋CT检查逐渐应用于临床上,其获得的图像清晰准确,更有助于病情治疗[2]。对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3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应用16排螺旋CT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3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查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6.00±3.72)岁。对照组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6.22±3.8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患者和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所有入选患者在住院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右下腹部疼痛、腹部疼痛[3],且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体温升高等症状,开展病理学检查确定为急性阑尾炎。

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免疫缺陷;精神障碍、意识模糊不清;合并其他严重感染等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超声检查[4]。先让患者服用500 m L葡萄糖溶液,让膀胱保持充盈状态,再分别对患者的下腹部进行横切、斜切和纵切检查,按压患者感觉疼痛的位置,对于存在异常回声区和高频线阵进行扫查,以便确定患者的阑尾大小、形状,腹腔情况等,对四周组织回声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5]。

观察组行16排螺旋CT检查。检查之前为患者调整体位,保持仰卧,不需要服用对比剂[6],之后设定16排螺旋CT的检查参数,电压设定为120 k V,电流设定为250 m A,螺间的距离设定为1.5 mm,层间的厚度设定为3 mm。在扫描的过程中,要求患者屏气,扫描时间为12 s。腹窗的窗位设定为40 HU,窗宽设定为350 HU。将所有的扫描资料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处理[7],工作站对所获得影像图进行多平面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处理之后,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灶位置、大小、血清情况等,最终输出数据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检测方式的检出率、准确率和误诊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测方式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化脓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穿孔性或坏疽阑尾炎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检测方式检出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检测方式准确率和误诊率比较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误诊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检测方式准确率和误诊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阑尾位于髂窝内,变化较大,因人而异。阑尾根部和盲肠固定在一起,因此阑尾的位置会随着盲肠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可以高达肝下部,也可以低达骨盆腔内,甚至越过中线到左侧下腹。急性阑尾炎属于急腹症,是由患者的阑尾管近端出现堵塞[8],或者细菌入侵造成的。患者发病急,且症状较为明显,在临床诊断上,只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医生的经验无法判定病情,还需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过往,临床通常采用超声和血常规进行检查,急性阑尾炎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和健康人群对比,会有明显的升高迹象,能够作为判定方式之一[9]。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而言,因阑尾充血不明显,阑尾结构变化相对较小,超声检查很难进行判定;另外,假如患者自身过度肥胖或是肠腔内气体较多,检查的声像图就会出现较多伪影,病变位置展示不够清晰,所以很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10]。

随着医学和诊断技术的提高,CT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在采用CT检查时,影像学医生需要利用高剂量的X线进行辅助检查[11,12],大剂量的X线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16排螺旋CT技术既能解决以上问题,同时也能够减少使用X线的剂量,降低检查对患者身体造成的影响。

16排螺旋CT技术操作简单,扫描速度较快,且图像分辨率较高,获得图像清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13],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该技术目前已成为诊断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检查手段。急性阑尾炎按照病理不同分为周围脓肿性、化脓性、坏疽性、单纯性阑尾炎,以上四种急性阑尾炎的阑尾管腔都会出现明显的增大迹象,管腔直径超过6mm[14],并且因没有进行肠道准备,阑尾部位变异大,易出现漏诊,利用16排螺旋CT检查可避免漏诊的情况。四种急性阑尾炎在16排螺旋CT下显示不同。

单纯性阑尾炎16排螺旋CT表现为阑尾有轻微的肿大,管腔直径通常在6 mm以上,阑尾壁均匀增厚,阑尾腔内存在积液,可看到指征;部分患者近端管腔会看到高密度的粪石影。化脓性阑尾炎16排螺旋CT表现为阑尾明显增大,增大范围在10 mm以上,壁增厚,浆膜面上毛糙且模糊[15],四周脂肪层内会看到片状、絮状或者条状纹稍高密度的炎性渗出影,在靠近筋膜、腹膜、肠系膜处出现水肿、增厚的迹象,部分患者的管腔内会看到单发或者多发高密度的粪石影。坏疽性阑尾炎16排螺旋CT表现为阑尾出现肿大,管壁增厚,厚度不一致,层次也不清晰,管壁会呈现连续性的中断,四周脂肪间隙会看到多发小囊状或者小片状积气影,肠四周脂肪间隙和靠近的小肠、结肠四周边缘会看到多发的絮状炎性渗出影,靠近的筋膜、腹膜、肠系膜出现水肿增厚的情况,部分患者阑尾管腔内见单发或者多发结节状、柱状高密度粪石影。阑尾周围脓肿在16排螺旋CT下表现为阑尾近端增大,远端扩大呈现囊状或者囊片状肿物影,内样为水样密度,壁可能完整或者不完整,肿物的四周会看到片状、絮状、条索状密度增高影包围,四周的肠管出现粘连,靠近的筋膜、腹膜、肠系膜出现水肿增厚的情况,个别患者的脓肿内会看到较高密度的粪石影,部分患者靠近的肠系膜间隙会看到肿大的淋巴结影。

16排螺旋CT技术可较好地判定阑尾炎的类型,确定病变的范围、空间以及程度等,这样对于手术方案、临床路径的选择有着良好的辅助效果。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而言,在手术前进行病理分型,并开展治疗,能够正确地评估病情程度,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更有助于恢复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对化脓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穿孔性或坏疽阑尾炎的检出率均比对照组高,且观察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16排螺旋CT检查更有利于临床诊断,能够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避免出现疾病类型误判,让患者得到准确的治疗。该结论和吴太保在《16排螺旋CT与超声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一文中所得结论一致[16]。该研究择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实施超声检查,观察组实施16排螺旋CT检查,对比两组检查方法对于化脓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以及穿孔性或坏疽阑尾炎的临床检出率,并比较两组检查方法的误诊率以及准确率。结果显示:化脓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以及穿孔性或坏疽阑尾炎检查率对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75.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结论:采用16排螺旋CT诊断急性阑尾炎,可准确判定病情,以便后续开展针对性治疗。

综上所述,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检查,可判定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降低误诊率,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