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涛
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个旧 66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将主动固定型螺旋电极用于心室间隔部起搏之中的临床效用。方法 将27例RVA(即为:右室心尖部)起搏者划为一组:右室心尖组。将26例RVS(即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者划为一组:右室间隔组。比较右室心尖组和右室间隔组病人的起搏动态变化与起搏参数。结果 在右室间隔组中, QRS时限以及E/A、LVEF数值在术前术后差异不突出,P>0.05。在右室心尖组中,QRS时限以及E/A、LVEF数值在术前术后差异突出,P<0.05。结论 RVS(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使起搏病人的左室功能、血流动力学得到明显改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左室功能;心室间隔部;右心室间隔部;血流动力学;改善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a)-0145-02
RVS起搏与希氏束非常接近,能使心室间的同步收缩功能与正常激动顺序得以保持,该处起搏可使病人获得与生理状态相一致或者靠近的双心室电同步、心室激动顺序[1]进而使血流动力学得以优化。我院对符合植入起搏器要求的53例病人给予RVA(即为:右室心尖部)起搏与RVS(即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之后,对比RVA起搏与RVS起搏对病人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影响。具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9月18日—2013年8月18日,我院有Ⅰ类以及Ⅱa类行起搏器植入手术者53例,男性39例,女性14例,年龄:70~91岁,平均:(74.45±7.26)岁,53例行起搏器植入手术者心功能都在1~2级中间,并且心室都未表现出内传导阻滞状况,QRS时限都在120ms以上。在这53例行起搏器植入手术者中,14例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17例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2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53例均植入DDD类型起搏器,将27例RVA(即为:右室心尖部)起搏者划为一组:右室心尖组。在右室心尖组的27例中,男性20例,女性7例,年龄:70~90岁,平均:(74.44±7.25)岁。将26例RVS(即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者划为一组:右室间隔组。在右室间隔组的26例中,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71~91岁,平均:(74.44±7.26)岁。于术后7 d,对右室心尖组和右室间隔病人做心电图复查。于术后90 d,对右室心尖组和右室间隔组病人做心电图复查以及心脏超声检查。比较右室心尖组和右室间隔组病人的起搏动态变化与起搏参数[2-3]。
1.2手术方法
(1)术前准备。术前应当行常规准备,签署手术知情与手术同意书。通过心电图机(型号:Cardiofax ECG 9130p)对12导联心电图予以记录,并对QRS波群的宽度以及形态进行测定,并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型号:Vivid7)对LVEF(左室射血分数)、E/A予以测定。53例均用起搏器程控仪、主动固定型螺旋导线以及美敦力公司(地点:美国)所产的起搏器。(2)电极植入:局部麻醉,之后于左锁骨或者右锁骨部位下做静脉穿刺,使用动脉鞘并借助X线的引导,把心室电极转送入RVOT(即为:右心室流出道)。此外,还要借助心电图以及X线对电极位置予以确定,于左前斜45°对心室间隔部以及导线头端予以确定,并于右前斜30°对右心室流出道的低位间隔部或者高位间隔部进行判断, 尽可能于高位间隔部进行定位。RVOT(即为:右心室流出道)成功进行电极定位的标准:①所测X线标准。LAO(左前斜位)投射到的电极头端与8胸椎体相垂直。②ST于腔内心电图有明显抬高的趋势。③无论是R波高度、电极阻抗,还是强电流刺激、起搏阀值,都在要求的标准数值中。心电图应当参照aVF导联、Ⅲ导联、Ⅱ导联、aVL导联。QRS波如果比较窄,那么起搏导线位置就会比较好。(3)将脉冲发生器进行植入: 在取得适当的起搏参数后,将脉冲发生器和导线连接起来,之后把脉冲发生器进行埋置,埋置位置:胸前位置的皮下囊袋内[4-5]。
1.3术后随访
术后,通过程控仪对起搏器使用状况进行检测,若右心室起搏次数不断变少,证明情况越加。并通过X线胸片看心腔内电极是否移位、脱位。于术后7 d,对右室心尖组和右室间隔病人做心电图复查。于术后90 d,对右室心尖组和右室间隔组病人做心电图复查以及心脏超声检查。
1.4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检查及分析所使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 15.0,用t检验来表示具体计量资料检测结果。若P<0.05,差异突出,统计学意义显著[6]。
2结果
在右室间隔组的26例中,术前与术后7d在QRS时限以及E/A、LVEF数值上,差异性均不突出,P>0.05。在右室心尖组的27例中,术前与术后7d在QRS时限以及E/A、LVEF数值上,差异性均较为突出,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在传统的起搏辅助操作中,都是通过RVA(即为:右室心尖部)起搏来达到使心脏起搏的目的,虽然易于操作、易于固定,但是会使心脏的正常激动顺序以及收缩顺序被改变,进而使病人心脏收缩功能以及电学重塑功能、心脏组织功能逐渐下降,为了使心脏的正常激动顺序以及收缩顺序不被改变,于是研究出了RVS(即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起搏与希氏束非常接近,能使心室间的同步收缩功能与正常激动顺序得以保持,进而使血流动力学得以优化。我院对53例植入起搏器者给予RVA(即为:右室心尖部)起搏与RVS(即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右室间隔组中, QRS时限术前术后差异不突出,P>0.05。在右室心尖组中, QRS时限术前术后差异突出,P<0.05[7]。在右室间隔组中,术前E/A、LVEF数值:(1.49±0.19)、(0.62±0.06),术后:(1.39±0.29)、(0.60±0.05),差异不突出,P>0.05。在右室心尖组中,术前E/A、LVEF数值:(1.44±0.29)、(0.65±0.09),术后:(1.29±0.24)、(0.61±0.04),差异突出,P<0.05。RVS(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使起搏病人的左室功能、血流动力学得到明显改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周国英,巧庆,李敏,等.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植入术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12(5):240-241.
[2] 汤长春,胡美英,向力群,等.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9):802-804.
[3] 李政,张志辉.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中期血流动力学变化[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175-1177.
[4] 周宁,王琳,吕加高,等.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22(5):267-269.
[5] 马剑芬,李学文,王雄,等.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5):536-538.
[6] 鲍迎春,王春明,包斐然,等.两种不同的心脏起搏方式对心脏收缩功能及血BNP水平变化的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1(1):67-68.
[7] 于海波,王冬梅,臧红云,等.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的长期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10(2):236-237.
(收稿日期:201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