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儿科医学论文范文,儿科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儿科医学治疗应用与实践探讨论文(共3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1-06
  • 阅读量222次
  • 评分0
  • 0
  • 0

  儿科医学可以说是现在国家非常重视的一个课程了,而且也是现在很多学者都非常青睐的一门学科,很多人在撰写儿科医学论文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写,今天小编就整理了关于儿科医学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儿科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研究与实践


  王秀娟,罗燕芬,李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


  摘要:为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培育未来医生关爱生命、关爱患者的人文精神,开展以情景训练模式培养儿科医学生人文沟通能力的实践。案例由经历一年临床实习生活的高年级学生提供,还原临床情景,教师从医学伦理和医疗法律层面,指导学生如何与患者沟通,指出各种解决方案的利弊。在结业前技能大赛考核中增加人文沟通考核,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儿科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情景教学


  为落实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培育未来医生关爱生命、关爱患者的人文精神。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医学人文教育虽已成为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但教育与实践脱节,教育多仅局限于学校系统培养。为使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结合,使医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纳患者、理解患者,学会倾听患者的倾诉,帮助患者分析病情,给予患者适当的宽慰[1]。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是医学知识的两种不同属性,而不应作为两种独立的知识形式,二者共存于医学统一体之中[2]。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转变医学教育观念,应充分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1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现状


  1.1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视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医学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新挑战,在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方面,一直存在着“供需失衡”的状态,强调医学专业意识和医学科学精神,轻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与当前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需求相脱节[3]。教育者应该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推动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不仅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还要提高培养的效果。据邹明明等[4]对全国5个城市24所附属或教学医院的1836名在职医师对医学人文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医学人文的问题已经开始引起医师的重视。


  1.2医学人文教育教学重点的认知


  综合国内外的观点,构成医学人文精神的3个基本要素是:敬畏生命、关爱患者、仁心慈爱[5]。一些院校为提高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的兴趣,不断尝试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6],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医学人文的教学内容[7]。据邹明明等[4]的调查显示,49.9%的医生认为医学人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医学人文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上,其次是医学人文技能的培训。


  1.3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叶稳安等[6]对广东省8所医学院校近千人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方式调查显示,在目前医学人文教学时间安排方面,49.9%安排在二年级,而57.8%的受访医学生认为医学人文的教学应安排在基础教学和临床实习期间分别进行。邹明明等[4]的研究显示,49.7%的在职医师认为医学人文教学应安排在基础教学和临床实习期间分别进行。医学生与医师在医学人文教学时间安排上的认知较为一致,提示当前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学的时间安排不能满足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需要。雷凤英等[7]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在入科教育时增加医患沟通技巧、人文教育效果最好。也有医生建议,医学人文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所以医学人文的教学,应该贯穿于医学生学习阶段及以后职业生涯的始终,即从本科临床教学,到临床实习观摩,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8-9]。


  1.4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是实现教育理念的关键路径,只有通过课程的有效整合与组织,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时代特色并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据一项研究发现,国内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8.0%的左右,而美国、德国多达20.0%~25.0%,英国、日本约为10.0%~15.0%。这份调查还显示,当下国内一些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较混乱,不仅开设的课程门数少,学时也少[10]。皮星等[11]针对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现状研究调查,50.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人文知识偏多,58.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人文技能类课程偏少,这些数据表明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在确保基本人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当适当增加人文技能、思维提升以及人文关怀方面的课程内容。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应当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以医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征为依托,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为了实现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总体目标,可以在设置医学人文课程时,分一般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两个阶段进行构建[5]。姜柏生等[12]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路径的质性研究得出结果: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应以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路径为基础,以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为重点,以临床实践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路径为延伸,在相对独立但又相互配合中构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完整系统,科学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效果。因此,必须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2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


  医学教育需要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更需要具有实效性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13]。自2013年起在我院开展了以情景训练模式培养儿科医学生人文沟通能力的实践。


  2.1沟通案例的编制


  案例分别由经历一年临床实习生活的高年级学生提供,均为其亲身经历的医患沟通问题的真实案例,涉及如何接诊患者、如何解释住院无陪住、如何与护士沟通合作等,覆盖医患沟通、医护沟通、与上级医师沟通等情景。


  2.2借鉴转化式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由提供素材的医学生以2~3人为一组作为小教员,扮演患者、家属和上级医师角色,还原当时的真实情景,分别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新生进行沟通技能的培训。指导教师从医学伦理和医疗法律层面,指导医学生如何与患者沟通,做好自我保护,指出各种解决方案的利弊,同时帮助医学生厘清思路。


  2.3教学效果评价


  采取技能大赛的形式,在原有体格检查、心肺复苏、穿刺操作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人文沟通科目,考核时间为10分钟。以现行北京地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为依据,将沟通技能、职业精神融入参赛选手的临床操作技能、专业技能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查当中。模拟临床问题进行沟通技能考核,主要从病情告知(术前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发症或纠纷的处理、特殊矛盾的处理方面[14],考验医学生如何应对。为了保证考核的公正性,每个考场安排两位考官分别打分,考前对考官统一培训。将考核的各项评分指标量化、细化,以实现评分合理,扣分有据[15-16]。对66人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平均分为90分,最低分75分,最高分97.5。人文沟通技巧项目扣分情况:约有56%的医学生在注重非语言沟通一项扣分,“选词恰当,措辞合理”11人(17%)被扣分,注意换位思考,了解患方需求5人(8%)被扣分,而“服务态度好,关心体贴”项目扣分频数最低,只有4人被扣分(6%)。见表1。


  表1沟通技巧评分项目扣分情况


  3讨论


  3.1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沟通技巧


  情景教学模式需要医学生把自己融入特定的案例情境中去学习,也就是在儿科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借鉴转化式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提升儿科医生的沟通技能和人文精神[11]。所以在情景案例教学中,无论是否刻意为之,整个教学过程都无可避免地穿插着人文教育的内容。另外,教师与医学生之间、医学生与医学生之间平等互动,对问题进行充分交流和讨论,非常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5]。通过技能大赛考核可以看出,人文沟通科目考核成绩虽然没有满分,但分数相对集中。其中部分医学生没有做自我介绍,反映出医学生在运用沟通的最基本技巧方面还有所欠缺,还有部分医学生在前一站穿刺技术考核科目结束后,进入此考站没有摘掉口罩与“家长”进行沟通,不能让家长清晰地看到面部表情,造成扣分项目最多的是“非语言沟通”,说明还需要在此方面进一步加强培训。


  3.2情景教学有助于促进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


  对于人文精神的领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医学生走进临床实习,在实践中领悟人文精神[17]。为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服务能力,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体会患者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角色扮演中“家长”提出了各种问题,有些话语甚至让“医生”难以接受,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医患双方换位思考,懂得在真诚关心爱护、积极救治患者的基础上,学会更加睿智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从而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另外,在情景案例讨论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传授有关对人、对生命尊重和关爱的人文知识[18]。


  3.3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患者的人文需求、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


  从考核成绩看,“注意换位思考,了解患方需求”“服务态度好,关心体贴”项目扣分频数最低。说明通过情景训练,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尊重家长,培养同理心[19]。情景教学训练学生把握患者语境特点,在与患者交流时把专业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0]。


  第2篇:儿科临床医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探讨


  党维存(青海省海北州职业技术学校,青海海北812200)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临床医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100例儿科实习生,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50例儿科实习生)、对照组一组(50例儿科实习生),分别实施PBL教学法以及常规教学,对比两组教学效果。结果:经过教学后,观察组儿科实习生沟通能力评分(90.17±4.0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儿科实习生,P<0.05。结论:在儿科临床医学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儿科临床医学教学;PBL教学法;应用


  人际沟通能力是儿科实习生在未来工作与学习中必备的专业技能,未来护理工作内容除了要掌握基础护理知识外,还要掌握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适应护理基本工作。[1][2]因此,我院对儿科临床医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见本文研究详细描述。


  一、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选取某院收治的100例儿科实习生,所有儿科实习生的收取时间(2015年2月1日—2016年2月10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50例儿科实习生)、对照组一组(50例儿科实习生)。


  观察组——年龄:儿科实习生年龄在18岁~23岁,平均年龄(20.01±1.02)岁,性别:20例女性、30例男性。


  对照组——年龄:儿科实习生年龄在19岁~22岁,平均年龄(20.11±1.15)岁,性别:21例女性、29例男性。


  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儿科实习生各项指标无差异,采用P>0.05表示。


  (二)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儿科实习生使用传统教学法,按照传统教学法中的五大步骤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大纲讲述新课、组织学生学习、总结新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复习旧课。


  观察组:观察组儿科实习生使用PBL教学法,具体内容:


  由带教老师通过收集教学内容的学习资料,并预先对教学方法与形式进行拟定。学生到达教室内,教师则将病例作为资料发放给每位学生,并要求每位学生将教学实习大纲与资料相结合,针对病例进行自主学习,并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从而对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以及发病机制进行充分了解。带教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应争取时间将相关病例的临床特点、鉴别、护理要点、病因等进行讲解,并由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学生则作为辅助发言,将各自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汇报与分析。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有关学习的内容,并对其遗漏细节进行提醒,并对相关检查结果的意义进行解释,同时对其错误观念进行纠正,在护理操作过程中需注意操作细节。带教老师要求每位学生均发言,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前做好发表的书面内容,带教老师最后进行总结。实习结束前对每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三)观察指标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儿科实习生的沟通能力评分。


  (四)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实施SPSS26.0软件,将对照组儿科实习生以及观察组儿科实习生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两组指标对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


  教学前,观察组儿科实习生沟通能力评分为(45.26±3.11)分,对照组为(45.33±3.12)分,对比无差异(P>0.05);经过教学后,观察组儿科实习生沟通能力评分(90.17±4.0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儿科实习生的(61.87±3.78)分,P<0.05。


  三、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由于护理模式和医疗环境不断发展,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精湛的技能,还要注重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


  PBL教学法主要包括基础步骤、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从早期的模仿直至熟练后的惯性动作,直至真正学会一项护理操作内容,需要系统、全面、反复、科学的教学过程,在PBL教学法中所采用的多种教学形式,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提高护理操作能力与自身沟通能力。[3]


  经研究表明,经过教学后,观察组儿科实习生沟通能力评分(90.17±4.0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儿科实习生,P<0.05。


  综上所述,通过在儿科临床医学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后,取得显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第3篇:迁延性肺炎综合治疗对于儿科治疗的医学意义


  李丽君(昌邑市人民医院小儿二科261300)


  【摘要】目的:对迁延性肺炎综合治疗在儿童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意义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临床数据收集。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对于小儿迁延性肺炎疾病的临床治疗,其采用支气管肺灌洗术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关键词】迁延性肺炎;综合治疗;临床效果


  在当前的儿童疾病中,迁延性肺炎疾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疾病,该疾病由于反复发作等因素,造成患儿的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加上患儿的病程时间一般在1到3个月时间,使得患儿的临床治疗死亡率较高。


  1资料和方法分析


  1.1基础性资料分析


  对于本次研究其是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迁延性肺炎患者中的4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样本进行随机数字均分,观察组患者中人数24例,对照组患者人数24例。在这些患者中,其中男女比例为31:17,患者年龄分布区间3岁~12岁,平均年龄达到了(6.97±1.58)岁。对患者的病程时间进行统计,其集中在1个月~3个月,平均病程时间为(2.45±0.56)个月。对于本次研究中的样本,将其他肺炎性疾病患者排除在外。对比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年龄和性别等数据差异,其不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于本次研究工作,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全部采用抗生素和抗感染方法进行治疗,抗生素药物采用的是第三代的头孢菌素和阿奇霉素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剂量为头孢塞肟钠100mg/(kg.d),头孢哌酮的计量为100mg/(kg.d),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药物进行2次静脉滴注,另外还需要一次静脉滴注阿奇霉素8mg/(kg.d),通过静脉滴注治疗帮助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大约为4d~7d[1]。在这一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支气管肺灌洗术方法治疗,通过纤维支镜对患者的支气管进行检查,并对患者的Bp等参数进行监测,确定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的纤维支气管镜是沿着患者的鼻咽进入到患者的支气管,在吸痰完成之后需要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清洗,清洗所用的生理盐水计量为5ml/次~10ml/次[2]。


  1.3观察指标


  对于本次研究中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其通过对患者的咳嗽和发热等情况统计确认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同时确定患者对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每天对患者进行听诊和体温等测量。


  1.4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中的患者临床数据统计,其采用的是SPSS18.0软件,对患者的临床数据计量采用的均数±标准差方法,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明两组患者间的临床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住院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通过对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临床住院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等进行统计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症状的消失时间等都要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间的临床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完成之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3.33%,且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小儿迁延性肺炎疾病,其是由于患儿的上呼吸道反复感染造成,是当前儿童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在临床治疗中,患儿的病程时间一般在1个月~3个月之间。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咳嗽等,大部分患者疾病发作在冬春季节,这些季节的患儿身体素质较差,加上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大,极易造成患儿的呼吸道出现感染情况。对于小儿迁延性肺炎疾病的临床治疗,常规方法是通过抗生素和抗感染方法进行治疗,但这种治疗方法的时间较长,且患者在治疗期间病情容易复发。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采用肺灌洗术结合常规治疗方法,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传统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