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朝霞
山西省晋城市职业病医院内二科,山西晋城 048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整体化治疗对脑血管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88例脑血管病患者并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先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将病情稳定48h后,采用肢体康复训练以及中医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1、15、30d后分别进行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定,并对两组患者住院30d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15d以及30d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方面明显由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治疗30d后,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采用整体化治疗即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训练、中医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由此可见,早期整体化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早期整体化治疗;脑血管病; 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训;中医针灸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a)-0156-02
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大多数人称其为脑中风,是由于血栓的形成或脑血管破裂出血后引起的脑部缺血性或出血性症状,在临床当中较为常见。主要发病人群为中年及以上的大龄患者,症状较为严重时容易产生肢体瘫痪或意识方面的障碍,致残率与致死率极高,也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1]。本次研究当中选取88例脑血管病患者,通过整体化治疗即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训练、中医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旨在探讨早期整体化治疗方法对于脑血管病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8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范围在5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5±5.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当中针对脑血管病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MRI以及CT进行诊断后,病灶面积较大或处于重要部位,对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卒中量表(NIHSS),结果均为≥31分。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4例,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情以及NIHSS评分方面进行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旨在稳定患者病情,避免恶化。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待病情进行稳定作用48h后采用康复训练与中医针灸治疗,且康复治疗均在多参数监护仪的监护下进行,具体内容为:①每2h对患者进行定时的体位转换,避免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而造成压疮等情况,并将患者床头抬高15~30°;②调整患者体位的同时,要对患者的患侧与健侧肢体进行被动与主动训练,若患者病情比较稳定时,对患者进行坐姿的平衡训练;③随着治疗的进展,患者病情能够得到进一步稳定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站立平衡以及行走训练;④由于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波动情况较为明显,因此训练时间应按照患者当天的身体情况以及耐受程度进行,时间可在10~30min之间,2次/d;⑤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当中,要对患者的精神状态、甚至情况、表情以及肢体等方便的表现进行密切观察,并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血压情况以及心率进行监测,将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身体指标进行对照比较;⑥当康复训练结束后,给予患者1h左右的休息时间,随后进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温针、电针、皮肤针、头针等,具体在方法的选用上要根据病情决定。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当中的疗效判定标准当中,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NIHSS进行判定。痊愈:评分减少情况在91%~100%之间;显效:评分减少情况在46%~90%之间;好转:评分减少情况在18%~45%之间;无效:评分减少情况在17%以下或增加18%。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判定,其中共分10项内容,每项分数均在0~15分之间,满分为100分,若分数在60分一下即判定为生活无法自理。
分别对两组患者住院当天、15d后以及30d后进行上述两种方法的评定,并在治疗30d后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较
住院治疗30d时,治疗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治疗15、30d时,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比较
本次研究当中的并发症包括肺炎、压疮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治疗组共发生了16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方面,治疗组1例患者死亡,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脑血管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死亡率名列前三的恶性疾病,而在我国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方面长期占据首位。脑血管病患者经常伴有较为明显的意识障碍,同时有可能产生心、肺、肾、营养不良、压疮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一系列临床并发症[3]。而在临床方面,大多数医疗机构的关注方向为临床药物治疗,而很少对患者患病早期进行系统的整体化治疗,这将导致患者在病情以及体征得到稳定后却出现了偏瘫、痉挛、僵直甚至残疾等不良结果,因此,对于脑血管病患者在进行尽早诊断与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入适当的康复训练,针灸治疗等,以整体化治疗的方式提高患者的肢体恢复水平。
本次研究当中的治疗组患者在入院治疗30d后,NIHSS评分、ADL能力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采用整体化治疗方案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还能有效减少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但是由于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在进行康复训练当中的风险较大且过程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在具有监护仪器的医院当中进行,并且要在神经科医生的陪同指导下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与体征变化,进行有效的对应处理,避免意外的发生。
综上所述,早期系统的整体化治疗方案应用于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当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及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等,值得临床大夫应用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姜蕾,常怡勇,小君.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生活指导[J].健康,2013,3(6):28-29.
[2]凤武云,曾永寿,王金萍.98例老年脑血管病急性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13):57-58.
[3]徐梅玉,梅映台,胡慧英.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病康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09-610.
(收稿日期: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