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云
云南省弥勒市锁龙寺中心卫生院,云南弥勒652306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7例阑尾炎性包块患者作为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中医辨证施治,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总时间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患者疗效较好,能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阑尾炎性包块;头孢曲松钠;奥销唑;中医内服和外敷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076-01
阑尾炎性包块为急性阑尾炎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由于阑尾相关急性炎症反应所造成的阑尾周围脓肿、炎性包块。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治疗的阑尾炎性包块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17~74岁,平均(35.7±3.1)岁,病程3.1~7.5d,平均(4.6±1.2)d;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20~75岁,平均(35.9±3.6)岁,病程3.3~7.4d,平均(4.4±0.9)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头孢曲松钠(H20003286,上海新亚药业)(2g/次)+奥硝唑(H20040325,西安万隆制药)(0.5g/次),静滴,1次/d,治疗疗程为7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内服药和外敷药治疗。内服药方:大黄10g,木香10g,桃仁10g,甘草3g,丹皮15g,赤芍13g,川楝子10g,冬瓜仁20g,蒲公英28g,金银花30g;对于发热恶风者,加败酱草20g和红藤20g;对于脾胃虚弱者,加黄芪16g和炒白术16g;对于肢体酸楚者,加怀牛膝12g和防己12g,水煎服,1剂/d,于早晚分服,治疗疗程为7d。外敷药组方:红藤30g,大黄10g,芒硝10g,赤芍15g,炮山甲6g,白花蛇舌草30g,水蜜调和均匀,均匀外敷在病人右下腹部阑尾周围脓肿处,并用纱布覆盖和胶布固定,换药1次/d,直到消退为止。
1.3疗效评定治愈:病人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均得到完全缓解,体温、白细胞计数正常,肿块消失;有效:病人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基本缓解,体温、白细胞计数趋于正常,肿块体积明显缩小;无效:病人上述观察指标没有发生变化[1]。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总时间。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的7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总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通常情况下,阑尾炎性包块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也有部分学者主张行手术切除治疗,但因其阑尾包块解剖结构不明晰,极易引发切口感染、肠漏等并发症。中医学认为阑尾炎性包块属“肠痈”范畴,病人出现寒温失调、气滞血瘀、郁久成痈是其发病原因,气滞血瘀,瘀滞化热是其主要病机,疾病变化发展的关键在热邪轻重、正气盛衰,因此中医治疗该病的原则为清热解毒和攻下散结[2]。本研究中,在西医治疗上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和外敷,其中内服汤剂以大黄、金银花等作为君药,能够起到抗菌消炎和清热解毒的作用;以丹皮、冬瓜仁、蒲公英作为臣药,能够起到活血化瘀和排脓散结的作用;以甘草、川楝子、木香作为佐药,能够起到清热解毒和行气止痛的作用;以桃仁、赤芍作为使药,能够起到活血散结和清热凉血的作用[2]。而中药外敷则以化瘀散结类的各种药物作为组成成分,药物能够透皮入里,直达病灶位。所以在内服、外敷药物的作用下,内外兼治,能够互通有无和取长补短,取得满意疗效。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患者疗效较好,能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厚生,徐本文.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0):303-304.
[2]张耿杰.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疗效分析[J]. 中外医疗,2013,21(32):118-119.
(收稿日期:201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