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护理论文范文,护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自制背心式约束带在脑血管造影手术中的应用

  • 投稿菜花
  • 更新时间2015-09-08
  • 阅读量523次
  • 评分4
  • 99
  • 0

任冲 孙丽 孙梅林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71

复合手术室指可以同时进行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和影像检查[1]的场所。脑血管造影术是需要在复合手术室进行的手术。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X线检查新技术,通常是在局部麻醉下选择一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入路动脉放置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择所要显示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由于此类手术的特殊性,确保此类患者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约束带能否良好地约束患者是决定手术是否安全进行的关键因素,为此我科护士自制背心式约束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制作

1.1一般资料2013年11月~2014年1月我科实施50例脑血管造影手术,男28例,女22例。年龄48~72岁。

1.2材料与制作方法

1.2.1材料准备选择柔软全棉布,棉花。

1.2.2制作方法将手术敷料按照普通背心制作的方法裁剪,作为约束带的主体,裁剪双层敷料里面填充一层棉花铺平,同样按照棉背心的方法进行缝制,裁剪时应注意将领口位置裁剪低一点,保证患者舒适。背心左右两侧上中下各缝制3条宽5 cm、长60 cm的固定带。

2临床应用

2.1使用方法(1)用中单横向铺在患者身下,上端置于乳头下方位置,下端位于腹股沟位置,把左右两侧中单拉起,双上肢置于中单下,包裹双上肢并塞于床垫下。(2) 将背心反穿(即背心的后背位于患者的前方)在患者上身,双上肢从双侧袖口穿出,将背心和固定带拉至床板下用两侧固定带打结固定。(3) 用下肢约束带,约束固定下肢膝关节处。

2.2注意事项(1) 裁剪时领口位置要低,以免影响患者呼吸。(2)袖口裁剪时要大一点,保证患者舒适。(3)腋下垫棉垫,以免损伤臂丛神经。(4)中单包裹双上肢时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运。

2.3效果评价对50例局部麻醉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进行观察,在手术过程中凡有约束肢体脱出、皮肤损伤、管道拔出等情况发生的判为失效,无上述情况等发生为有效。

3结果

本组50例患者效果较满意,无1例手术患者因背心式约束带使用方法不正确而造成伤害,均达到有效约束。手术后患者满意度调查,50例患者对约束带舒适程度较为满意。

4讨论

手术室是容易发生医疗安全事故的重要场所,手术室作为各种手术施行的场所,其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而脑血管造影术中由于导管、造影剂等对血管的刺激而常常引起血管痉挛[2],导致患者出现一过性的意识障碍、语言活动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碘造影剂有造成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风险,如惊厥、抽搐、意识丧失等[3];单纯脑血管造影术临床医师多采用局部麻醉,手术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恐惧或严重不适感。而上述因素均易造成患者躁动、肢体脱出,意外坠床等可能性,约束无效时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4],且可能危及患者安全。因此保障此类手术患者安全更显得重要,而约束带能否良好地约束患者是决定手术安全进行的关键因素。我院采用自制背心式约束带在局部麻醉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有效预防约束肢体脱出、肢体循环障碍、皮肤损伤、患者自行拔管、坠床等情况。

4.1自制背心式约束带的依据将自制背心式约束带的着眼点始终停留在既能有效制动患者肢体,又能确保患者舒适,也要考虑到患者由于特殊情况出现躁动非计划性拔出动脉插管。背心约束带和患者接触面积大,能有效制动,增加的棉垫也能有效地保护患者的皮肤,保证患者肢体循环通畅。同时用中单约束患者的双上肢,达到了双重约束作用,效果更佳。

4.2背心式约束带的优点背心式约束带的使用降低了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不仅能有效制动患者肢体,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降低手术患者在手术室的安全隐患,而且能保证患者舒适,另外制作成本低,清洗消毒方便,结实耐用。在使用约束带时我们不能忽略患者的约束感受,巡回护士应安抚患者,解释使用约束带的作用,取得患者的理解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体现手术室的人性化护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吴建军,王艳峰.心血管病医院复合手术室设计及节能措施[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13(5):28-30.

[2]叶迎芳,周海晏,汪苗. DSA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J].现代养生,2009(9):117-118.

[3]周细平,李宏.碘造影剂所致速发型过敏反应[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1):21-25.

[4]李小寒,尚少梅.护理基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9-63.

(收稿日期:2014-02-20)

(本文编辑陈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