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捷 周 燕 刘宏艳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四川省简阳市 641400
【摘 要】三伏贴又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属于天灸的一种。它有特定的时间性,三伏的确立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逢下一个庚日为二伏,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庚属金,肺在五行中属金,庚与肺相配,此日子对应肺的疾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三伏贴;帖敷后反应;应对措施
我们开展三伏贴多年,共贴敷病患600 多例,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也确实存在一些贴敷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1 药物组成
基本上参照清? 张璐《张氏医通》处方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
针对四川地区夏季多湿,添加白术,附子。
处方比例为:1;1:0.5:0.5:.0.5:0.5:0.3 白芥子辛温气锐,性善走窜,能豁痰,宽胸膈,通经络,温肺散寒,其主要成分硫氰酸烯脂有刺激辛辣味,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会使皮肤发红甚至起泡。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可促使肺部痰蜒排除。主要含有巨大戟二萜醇型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和皮肤刺激作用。[1]细辛:温肺化饮,散寒止痛,具有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可消除支气管痉挛,鲜生姜汁:其含挥发油,姜辣素可促进血液循环,兴奋血液循环使药物更好的渗透吸收,但其对皮肤也有刺激性。白术:燥湿利水补气健脾。附子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此方中白芥子,甘遂,生姜均对皮肤均有刺激,其组方后是否会加重其发泡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合理搭配药物比例,在运用中很有必要,选择好药物的量,针对白芥子,甘遂,生姜刺激性强的药物,我们运用中白芥子,甘遂的量不超过总量的40%,并且鲜生姜汁要稀释浓度降低为40%。由于药物的刺激性强,故有药物过敏史或高敏患者应禁止贴敷。这组药物主要针对虚寒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及免疫力低下易感人群,因此不能扩大病种,包医百病,严格控制和选择病人。
2 皮肤反应
这是最常见的反应,也是报道的最多的。一般情况下皮肤出现潮红,发痒,小水泡属于正常反应,也是贴敷有效的表现,之后会遗留局部色素沉着。有文献报道正是贴敷后穴位皮部形成的急性炎症损伤与结痂,从而使组织增生修复的过程,实际上是皮部与药物交互作用并伴随免疫调整的过程[2]。对于这些现象应耐心向患者解释,色素的消失每个人不同,一般半年后可消失,有些人可能会长些。据观察许多患者在第一帖时(一般贴敷时间为2-4 小时)不会出现此现象,但第二贴后,出现皮肤潮红,小水泡现象,另外一些患者可于贴后2-4 天才出现皮肤发红,发痒,起水泡现象,经对症处理或不处理,大多可与2-4天消失。究其原因,可能是第一帖时,体内阳气未充盛,经帖一次后体内阳气开始充盛,第二贴时再给予温热药物,则阳盈于外,皮肤有了反映,此时可适当减少贴敷时间(1-2 小时),另同时给予适当清热药,如夏桑菊冲剂泄肺热。对于大的水泡和溃烂要积极处理,一般是表皮起水泡,直径在1cm 以上且红肿,热痛,可用空针将水泡抽干,用碘伏消毒,保持胞皮疱完整再用红外线照射20 分钟,每日一次,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活动出汗,穿纯棉透气衣服,一般3 天即恢复。另外就是敷贴局部的接触性皮炎,我们遇上两例,经皮肤科外用抗炎抗过敏治疗,病情反复,遇热发作,经用清肺火降肠热祛湿中药后完全恢复。
3 全身反应
在600 多例中,有一例属重度过敏体质,帖后半小时就灼痛,取下后出现大水泡,经积极对症处理5 天后痊愈。追问病史方知患者为重度过敏体质,对多种药物过敏,这次未引起全身过敏。有报道贴敷可引起全身过敏致休克。[3] 这是一定要注意的,给患者交代,有全身反应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发生意外,特别是有特殊体质的患者更要注意。经观察于贴敷后有90% 的人会有口干咽燥的感觉,有2 例出现鼻出血现象,未见大出血,与李兴云报道的冬病夏治贴脊疗法选穴不当引起崩漏1 例有相似之处。分析原因,庚日属金,肺在五行中属金,用辛温药物后,肺被温的同时,肺金亦被燥热,故出现口干咽燥症状,肺开窍于鼻,阳热动血,也可出现鼻血,只是出血量不大。此时给予小剂量清热凉血的中药即可。但对于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有血液病的患者,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应慎用该贴法。对于出现口干咽燥的现象贴后一定嘱患者多喝水,如咽燥明显可服用玄麦甘桔冲剂,以降肺金,另外一定要遵医嘱定时取除贴膏,不能擅自增加帖敷时间。同时不要吃辛辣食物,及海鲜等。所处环境要凉爽通风,不要剧烈运动。
4 对于穴位的选择
穴位的选择和辨证配穴很重要。对于肺系疾病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用5-7 个穴位。我们一般采用大椎,风门,肺俞,百劳,定喘,膏肓俞,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天突,膻中。在三次贴敷之间轮流采用。由于贴敷的部位大多位于胸背部,而敷贴药物为温燥药物,重点作用于肺,肺属上焦,大量的阳气注入穴位,易引起上焦燥热,故在二伏和末伏敷贴时选用一些下部穴位,如肾俞,脾俞,足三里,这样可以引热下行,让阳热沉降于肾水,而不是阳浮于上,出现上焦热重的症状。因此应灵活取穴,根据病情辨证取穴,交替取穴,不能再同一穴位反复帖敷,增加皮肤反应。
敷贴疗法是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药物经穴位吸收,循经络直达病所或周行全身,刺激经络系统对全身的调节功能,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刁义平. 生甘遂和醋甘遂提取物急性毒性和刺激性实验研究[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7,9(4):243-246.
[2] 王茵萍, 蔡红. 皮部理论与穴位帖敷疗法的相关性.[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6(27):1555-1556.
[3] 王远红. 三伏贴致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1 例报告[J]. 中国外治杂志,2012,6(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