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儿科医学论文范文,儿科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早产儿微量喂养的护理效果分析

  • 投稿蔡的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342次
  • 评分4
  • 34
  • 0

李 静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儿科,重庆 401320

[摘要]目的 探讨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将所有早产儿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有50例早产儿,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喂养护理,研究组给予微量喂养护理,对比两组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早产儿在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营养和达足量喂养上,研究组分别为(8.61±4.10)d和(10.34±3.26)d,均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量喂养可有效激活早产儿的肠道酶系统,良好的护理可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降低全胃肠道足量喂养所需的时间,促进早产儿体质量的规律增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116-03

早产儿和足月产儿在胃肠道发育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足月产儿的胃肠道已经发育健全,母亲可以顺利进行母乳喂养,而早产儿胃肠道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发育,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在进行喂养时,常常出现不耐受现象,对早产儿的奶量摄取造成严重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因此造成早产儿体内蛋白质量不足,体质量不增长,还可能下降,影响早产儿的成活率,影响其远期的生长发育。为探讨提高早产儿对喂养的耐受性,寻求更加合理的喂养及护理方式,本研究选取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对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其中男58例,女42例,将所有早产儿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有50例早产儿。研究组50例早产儿,出生体重1012~2350 g,平均(1200.23±300.69)g;胎龄29~34周,平均(25.28±5.45)周。对照组50例早产儿,出生体重1000~2300 g,平均(1200.67±300.15)g,胎龄28~35周,平均(25.34±5.89)周。两组早产儿均为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在体重、胎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与对照组均在静脉营养基础上进行,对照组早产儿给予传统的方法进行喂养护理,即在早产儿出生后,进行经口喂养,或者是采用鼻胃管的方式进行喂养,喂养开始时间、奶量、间隔时间视其胎龄、体重、吸吮能力而定。第一次喂白开水,如无呕吐,1~2h后开始喂奶,尽量选用母乳,如无母乳可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开始的浓度3:1或2:1,以后逐渐增加浓度。当早产儿的病情稳定之后,便可开始进行肠道喂养。

研究组对早产儿给予早期微量喂养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营养支持:所谓的营养支持,指的就是使用胃肠内外营养的喂养方式进行喂养,一般是在早产儿出生之后的24 h内,给予胃肠内喂养,当早产儿出现营养不足的情况时,才需要进行胃肠外营养喂养,起到补给的作用。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时,最好是早产儿母乳,无母乳条件者,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需要采用专门的奶粉微量喂养,时隔3 h喂养一次,避免过度喂养造成呕吐[1]。在喂养结束之后,分析患儿的残余奶量以及排便情况等,在下次喂养时,再适当的增加奶量。增加奶量需要注意的是,每天增加量不可大于20 mL,避免奶量过多造成呕吐。在24 h之内,最早可在12 h内,体重小于1000g的婴儿,0.5 mL→6 h,喂0.5 mL→4 h,喂1 mL→3 h,为1 mL;体重大于1000 g,并且小于1500 mL的婴儿,为1 mL→6 h,为1 mL→3 h,为2 mL→3 h;体重大于1500 g的婴儿,2 mL→3 h,为2 mL→3 h,为3 mL→4 mL。

早期经口护理:对早产儿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体重超过1500g,胎龄大于32周的早产儿,吸吮和吞咽能力较好,在病情得以控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进行经口喂养,此时的早产儿已经具有吞咽的能力,可以进行吮吸,必要时进行经口滴喂。但是由于动作不灵活的原因,需要进行经口滴喂。早产儿每日的食用奶量需要结合早产儿的体重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开始2~5 mL每次,2~3 h一次,每天隔次增加2~5 mL。滴喂一次[2]。喂养时,可选择稍软的奶头,轻轻唤醒患儿,使患儿处于屈曲位和中线位,使手能触及患儿面部。滴喂时,医护护理人员采用10 mL的空针,抽取奶液后,完成奶液抽取工作之后,在婴儿的口角出放置注射器乳头贴,控制好滴喂的速度,不可太快,在婴儿吸吮和吞咽奶液的过程中,医护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婴儿的每一个动作,避免出现喂养速度控制不当以及奶瓶奶头过大,对早产儿吸吮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喂养之后,需要右侧卧位,将婴儿的上半身缓慢的抬高,这样做的目的是预防早产儿吃奶之后,出现呕吐,或只是误吸现象[3]。两次喂养之间给患儿足够的休息时间。

间歇胃管喂养护理:该喂养方式一般适用于病情较为严重,体重在1000~1500 g或胎龄<32周,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协调的早产儿。所谓的早期间歇胃管喂养就是经过婴儿的鼻腔或者是口腔插入胃管,多数情况下是经过口腔插入,长度从耳垂到鼻尖到剑突的距离,插入后注入5 mL空气,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表示胃管在胃内。然后将早产儿胃部中的羊水彻底清洗干净再进行喂养[5]。开始量每次2~3 mL,间隔2 h一次,每天隔次增加2 mL。每次喂养之前,都需要将患儿的胃液全部抽尽,查看否是有奶液残留,如果存在残留的奶液,需要将其计入到下次食用奶量中,进行残留奶量计算时,若是奶量大于上次奶量的1/3,则在喂养时,要适当的减少奶量或停喂一次。它的优点:间歇注入可对胃肠激素的释放产生有利的生理刺激,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缺点:间歇注入可致短时间内胃扩张,腹内压力增高和膈肌上升,造成短暂的呼吸暂停、青紫及pH和PO2降低,尤其是BPD的早产儿。护理人员要把握喂养速度,慢慢注入喂养,要认真观察早产儿的胃食管反流情况,因为出现反流吸入,会导致窒息。

连续进行胃管喂养的护理:对于极低出生体重较轻的新生儿,胃内易有残留奶的早产儿或者是在进行间歇胃管喂养的过程中,易出现心率异常、呼吸缓慢,或者是低氧血症等各种不良反应时,需要对早产儿进行持续胃管喂养。将早产儿一天所需要食用的奶量,采用微量输液泵以每小时1~2 mL的速度连续缓慢注入胃内。它的优点:对于极低体重儿营养吸收好,体重增长快,尤其是BPD的早产儿,缺点:对胃肠道成熟的刺激不如间歇注入法,需要密切监测胃容量。对频发呼吸暂停的早产儿不宜采用此法。在喂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每2~4 h抽取胃液一次,检查胃内残留奶量,以调整注入速度,残留奶量不应超过每小时的入量。配好的奶液如未用完,时隔4 h更换一次奶液,避免早产儿食用变质奶液造成不良影响[4]。持续胃管喂养时,经常会因为早产儿的活动等各方面的因素,致使胃管位置移动,甚至是出现脱落,所以,医护护理人员在进行胃管喂养的过程中,需要全程观察早产儿,当其病情稳定,不再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之后,可停止持续胃管喂养,进行间歇胃管喂养。

间歇胃管喂养护理:在早产儿出生之后进行早期间歇胃管喂养,所谓的早期间歇胃管喂养就是经过婴儿的鼻腔或者是口腔插入胃管,多数情况下是经过口腔插入,从婴儿的肚脐部位到额头正中之间的距离为胃管的长度,然后进行胃管检查,将婴儿胃部当中的羊水彻底清除[5]。该喂养方式一般适用于病情较为的严重的早产儿,此时的早产儿的吞咽功能比较差,不可顺利吞咽。采用此方法治疗,每次喂养之前,都需要将婴儿的胃液全部抽尽,查看否是有奶液残留,如是存在残留的奶液,需要将其计入到食用奶量当中,进行残留奶量计算时,若是奶量大于上次奶量的1/3,则进行喂养时,要适当的减少一定量的奶量,或者是使用微量输液泵来把握喂养速度,慢慢输入喂养,使早产儿在食用奶液的同时,可以消化,在喂养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婴儿的胃食管反流情况,因为出现反流吸入,会导致婴儿无法呼吸,从而窒息。

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在早产儿喂养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喂养不耐受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腹泻、腹胀、呕吐以及胃潴等,给喂养加大了难度,此时,进行喂养不耐受护理是关键。首先,为早产儿选择最佳的乳液,一般情况下,多是建议最好选用母乳喂养,若是无法选用母乳,则需要采用专门配置的早产儿配方奶。多数情况下都会是鼓励采用母乳喂养,但是,若是目前存在吸毒行为,或者是艾滋病患者,则不可进行母乳喂养,需要使用配方奶进行喂养[6]。其次,注意开奶的时间,当出现胎粪排出时,便可进行喂养,多数情况下,在没有出现并发症,在出生之后的4 h,便可为母亲开奶便不可便可进行喂养。再者,要锻炼早产儿的非营养性吸吮能力(NNS),NNS是指婴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让患儿进行吸吮动作,但并无母乳或配方奶吸入。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非营养性吸吮能够减轻新生儿的疼痛反应,还能增加体重,降低心率,使呼吸和胃肠功能改善,减轻能量的消耗,提高氧饱和度,缩短住院天数,一般一天之内进行非营养性吸吮采用无孔橡皮奶头进行喂养,喂养次数为6~8次,以刺激早产儿胃泌素以及胃动素的快速分泌,从而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采用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来得对不可正常进食的早产儿,这样可刺激胃泌素以及胃动素的快速分泌,从而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最后,严密观察早产儿的喂养情况,如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奶等情况及时调整喂养方案,残留奶量约为上次奶量的1/3时,将残留的1/3奶回注入胃内,并计入预计给奶量中。必要时可以进行药物治疗。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吗丁啉或者是红霉素,这两种药物对胃肠具有促进作用,采用剂量为4 mg左右红霉素进行静脉点滴,将早产儿的胆囊积液胃部一一排空,对肠道运转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对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具有提高作用,另外,服用吗叮啉可以讲胃排空[7]。

1.3临床观察指标

当早产儿在喂养的过程中,出现呕吐现象,而且每天呕吐超过3次;腹胀或是胃潴留(残奶量大于上次喂养总量的1/3),则表明早产儿的胃肠功能出现障碍。即便出现这一系列现象,也需要继续进行微量喂养,但是,需要暂空奶一次,才能继续进行喂养工作。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儿在静脉营养时间以及达足量喂养时间上都明显短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

两组患儿比较,研究组发生胃肠功能障碍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医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上,随着呼吸治疗和管理的不断完善,决定早产儿住院时间长短和生存质量高低的关键就是喂养问题。早产儿在出生之后,由于吮吸和吞咽能力不强,因此,早产儿的营养供给成为了一大难题[8]。喂养开始时间、喂养内容、喂养方式是早产儿喂养研究的重点。早产儿和足月产儿相比,其存在吞咽困难、胃容量小以及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健全等特点,在消化酶含量活性上,足月产儿的含量明显高于早产儿,而且早产儿胃动力功能也不如足月产儿,加之早产儿的肠道微生态系统未健全,若采用传统的喂养方式,则很容易造成早产儿胃肠道负荷过重,或者是功能障碍及NEC发生率,大大增加了静脉营养所需的时间,延长住院的时间,意味着加大感染率。目前没有证据证实对早产儿进行早期肠道喂养会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相反,临床研究提示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喂养可促进早产儿消化道的发育及功能的成熟,刺激胃肠激素的分泌,尽快达到全胃肠道营养,增强免疫,减少感染发生率,降低住院天数。屈建强等[9]对52例早产儿进行研究发现,对早产儿实施微量营养患儿在全肠道喂养时间患者喂养时间比未实施微量营养喂养护理患者缩短了5~6 d,本研究中实施微量喂养护理的患儿足量喂养时间为(8.61±4.10)d,也显著短于实施传统喂养护理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本研究还对两组患儿的静脉营养时间进行了对比,实施微量营养护理患儿平均用时比对照组患儿缩短了约 2 d,可见微量喂养的护理方式不仅能减少早产儿达足量喂养时间,且静脉营养时间也能较大程度上缩短。

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早期微量喂养对新生儿并不具有营养作用。早期阶段,胃肠道得到食物的刺激,能够增加胃内激素的分泌与消化酶的含量,从而使胃肠功能可以迅速发育,有效刺激胃肠道免疫防御机制的作用,有利于肠上细胞的发育[10]。但早产儿并不可进行足量喂养,因为胎儿的肠蠕动在怀孕28周时发育最快,对早产儿来说,但由于胎儿未达到37周就生产,此时的婴儿在吞咽以及吮吸等各方面的功能上都没有完全发育,不可以进行正常的母乳足量喂养。有学者研究表明[9-10]实施微量喂养方式患儿,出现不耐受情况的比率为30.7%,比传统方式的42.3%有显著下降。此外,患儿出现低血糖、高血脂、胆汁淤积的比率也显著低于采用传统喂养护理方式的患儿。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本研究中患儿对照组有24%出现了胃肠功能障碍,而观察组这一比例仅为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合理的微量喂养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胃肠不耐受现象的发生。还能促使胎儿的胎便快速排出,避免出现胃食管出现反流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能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免胃肠道废用性萎缩,可加快肠道上皮细胞的发育速度,减少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可有效避免早产儿因喂养产生呕吐或者是腹胀现象,增加早产儿的存活率[12-13]。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进行微量喂养护理,可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降低全胃肠道足量喂养所需的时间,满足早产儿吸吮、进食带来的愉快感受,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适宜喂养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唐小岚,文琼仙.微量吸吮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3(8):189-191.

[2]王晨,王丹华.母乳强化剂在母乳喂养早产儿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9,24(3):259-263.

[3]黄东明.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血中胃泌素、胃激素水平的影响.新生儿科杂志,2010,17(4):145-146

[4]李在玲,叶鸿瑁,王继山,等.危重症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与血清胃泌素动态变化及临床情况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11,46(15):243-246

[5]王丹华.早产儿营养管理面临的挑战[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5):321-325.

[6]董梅,王丹华,丁国芳,等.极低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2012,41(2):87-90.

[7]杨华姿,黄东明,朱建萍.早产儿血中胃动素水平对其胃肠道营养影响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0,35(7):125-126.

[8]谭启明,韩英兰,袁芳,等.鸟巢式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2(10):135-134.

[9]屈建强,周艳,张晓慧.早产儿早期微量肠内喂养疗效观察[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5):657-659.

[10]陈宏香,林日亮,温伟珍,等.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胃肠喂养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8(2):131-132.

[11]黄巧凤,张少燕,卢燕君.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6(18):329-330

[12]李巧芬.早产儿2种体位喂养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1(2):18-19.

[13]赵翠霞,岳晓红,薛辛东.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血胃泌素与胃动素及胃排空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2(2):65-67.

(收稿日期:201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