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儿科医学论文范文,儿科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改良腕带在儿科病房护理的应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12-24
  • 阅读量162次
  • 评分0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腕带在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9—12月该院住院的患儿3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打印电子腕带佩戴于手腕或脚踝,观察组的改良腕带选用一次性口罩系带作为系带,腕带两端固定带折成蝴蝶结状,保留信息区及两端扣孔,按系绳方式佩戴。观察两组腕带在位、皮肤勒痕及局部皮肤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腕带在位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发生局部皮肤反应及皮肤勒痕,对照组局部皮肤反应发生率3.3%、皮肤勒痕发生率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岁以下患儿使用改良腕带可明显提高腕带在位情况,减少皮肤损伤发生率,保障患儿皮肤安全。

  

  【关键词】改良腕带;儿科;身份识别;佩戴

  

  佩戴标识腕带是患者身份安全识别的有效方法,是实施操作、用药等诊疗活动时辨识患者的有效手段,可有效防止住院患者的错误识别。由于儿童的特殊性,腕带佩戴率及依从性较差[1],尤其体现在婴幼儿阶段。临床采用的手腕带为聚氯乙烯(PVC)材质蓝色腕带,质地柔软,但由于患儿皮肤娇嫩,受佩戴方式及舒适性影响,皮肤会发生过敏及擦伤等问题;且腕带戴上后不易松解,甚至拉断腕带需重新打印,导致腕带损耗。为进一步加强患儿的安全管理,笔者将临床使用的腕带加以改良,设计一种易加工、易佩戴及方便调节的身份识别腕带,临床用于婴幼儿患儿的身份识别,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我科2018年9—12月住院的患儿3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2例。观察组男74例,女78例;<1岁64例(42.1%),1~3岁88例(57.9%);支气管肺炎115例(75.7%),脓毒血症18例(11.8%),高热惊厥10例(6.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例(5.9%)。对照组男68例,女84例;<1岁82例(53.9%),1~3岁70例(46.1%);支气管肺炎112例(73.7%),脓毒血症18例(11.8%),高热惊厥8例(5.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4例(9.2%)。两组一般资料接近。1.2佩戴方法1.2.1对照组佩戴常规打印电子腕带患儿入院后由两名护士双人核对信息后,将普通电子腕带(图1)佩戴于患儿手腕或脚踝,用腕带扣固定,松紧以可容纳一指为宜。腕带由住院部收费处根据患儿身份证信息自动打印而成,为一次性防水抗过敏抗菌热敏打印类PVC材质蓝色腕带;长220mm,最宽处25mm,信息区内容包括患儿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入院日期、病区及二维码。1.2.2观察组佩戴改良腕带(图2)①患儿信息区内容同对照组,信息区仅作为标识,不作为固定。将腕带固定带一端有两个调节孔(A端)朝左放于手中,另一端有多个调节孔(B)端在(A端)下方,向里折绕一圆圈,折到腕带调节孔刚好对应A端的第一个调节孔,成蝴蝶结状,左手食指抵住腕带扣下层,扣紧腕带扣。②选用一次性口罩系带作为绑带,分别从腕带扣左右两边空隙处穿入,两边带子长度调整一致,向腕带扣边缘拉紧卡住扣子;再将两边带子分别从腕带扣左右相邻的调节孔中自下方穿入上方,确保带子不易移位,系带依据患儿的手腕或脚踝的周径选择合适的长度并打双结,无须剪除多余带子,线头不会散开,按系绳方式佩戴。使用时松紧度及部位可随机调节、更换,避免出现皮肤勒痕或过敏等问题。1.3效果评价每日上午8:30—9:30由责任护士检查患儿腕带佩戴情况,记录两组腕带佩戴期间在位情况、皮肤勒痕及局部皮肤反应,患儿出院时由主班护士进行登记汇总。局部皮肤反应情况参照接触性皮炎的不同表现,如在腕带佩戴区域出现发红、水肿、水疱等反应均属于皮肤反应。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观察组腕带在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生局部皮肤反应及皮肤勒痕,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婴幼儿皮肤细嫩,对外界刺激敏感,佩戴传统腕带可出现皮肤潮红、瘙痒、皮疹等症状,且婴幼儿肢体活动频繁、新陈代谢旺盛、易出汗,腕带易移动位置导致皮肤勒痕或与皮肤发生粘连。腕带佩戴过松易出现脱落现象,佩戴过紧可能增加皮肤间的摩擦,诱发不适感,影响佩戴依从性[2]。改良腕带可随时调节松紧度,系带两端接头自行粘合,不易松脱,且改良腕带为系绳佩戴,与皮肤接触面积减少,不压迫局部皮肤,提高患儿佩戴腕带的舒适度与依从性。患儿住院过程中,常因静脉穿刺操作、输液渗出等情况更换腕带佩戴部位,改良腕带易取下更换部位,也可直接佩戴在患儿衣袖或裤子外面,只需向家长强调更换衣裤时及时正确佩戴即可。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腕带在位率高于对照组,未发生局部皮肤反应及皮肤勒痕。对照组皮肤勒痕发生率2.6%,局部皮肤反应发生率3.3%,均为Ⅰ度皮肤反应(局限性水肿性红斑),脱离腕带后4~24小时自行消退。原因与腕带佩戴与其松紧度、佩戴舒适性有关,自制改良手腕带系带为棉质材料,不易过敏、弹性适宜,松紧可通过人工进行调整。另外,佩戴腕带时注意加强对局部皮肤的观察,每天查对腕带完整性,及时分析未佩戴原因,避免因护士主观因素造成的腕带不在位情况;加强宣教,提高家长对佩戴腕带重要性的认知,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规范腕带佩戴流程。

  

  参考文献

  

  [1]高樱,罗顺清,李晓君,等.运用品管圈降低儿童病房腕带佩戴缺陷率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6):709.

  

  [2]黄爱娣,范圳南,刘晓芬.儿科有陪病房标识腕带佩戴依从性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6):221.

  

  作者:李小红 刘佳 乔贵雪 宋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