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检验医学论文范文,检验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发热患者病因诊断的价值分析

  • 投稿大地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668次
  • 评分4
  • 51
  • 0

徐敬东

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检验科,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 目的 探究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660例发热患者,将其设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无发热者6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血液分析仪对两组行常规检验和血液涂片染色显微镜检,观察显微镜下有核细胞形态学变化,并比较两组HCT、RDW-SD、MCH、MCHC、MCV水平。 结果 研究组血细胞标本中白细胞变化、异型淋巴细胞变化、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异常细胞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MC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CT、RDW-SD、MCHC、MC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结论 发热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外周血细胞形态容易出现变化,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科学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发热疾病的病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血细胞;形态学;发热;病因;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b)-0195-02

发热患者常见于门诊急诊中,导致发热的病因复杂,部分患者因病因不明确早期诊断相对困难,甚至影响大部分患者预后,因此及时对患者发热病因做出判断,对其快速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发热病因的判断通常依靠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环节,基于异常细胞形态学的临床经验和基础知识,主要检验指标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发热病发时,血细胞形态、数量均会发生一定程度变化[1]。因此该研究针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已选定的660例发热患者,就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发热病因判断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与同期650例健康体检者结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60例发热患者,将其设为研究组,其中男性390例,女性270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2.37±4.28)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症状;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无发热者6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85例,女265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4.16±4.35)岁。

1.2 诊断标准

研究组患者均符合发热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经过病原学检查、流行病学资料询问等确诊为发热[2]。

1.3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发热诊断相关标准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无肿瘤病史者;该研究进行前6个月未使用影响血细胞功能的药物者;被告知实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健康受检者:无发热等疾病者;被告知实情并于知情同意书上签名者[3]。

1.4 排除标准

患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器官疾病者;精神及神经障碍者;不配合检验者[4]。

1.5 方法

1.5.1 仪器及试剂 采用南京邦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BC-3000 Plus全自动三分群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试剂则选用仪器配套试剂,并实行室内质控,以确保仪器检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选用奥林巴斯BX53型显微镜。

1.5.2 标本采集及检测 所有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1 mL,置于EDTA-K2抗凝真空管并摇匀,以备血细胞常规分析与血涂片显微镜检查,所有检验均于1 h内完成。血涂片备制的同时进行细胞计数,血涂片以瑞氏染液染色,具体操作方法遵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范》进行,再置于显微镜下分类观测并计数白细胞200个(计数<3.0×109时分类计数100个),观察其形态变化(空泡变性、中毒颗粒、奥尔小体及核染色质等变化),并观察全片(包括细胞形态、大小、染色情况、碎片情况及疟原虫、有核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大小等),同时观察并分析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细胞体积(MCV)的水平。

1.6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比较

对照组650例受检者细胞计数与细胞形态基本未出现异常变化。而研究组660例患者中,406例细胞出现形态变化,出现变化的概率为61.52%,血细胞形态变化主要包括白细胞变化、异型淋巴细胞变化、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异常细胞5类,研究组血细胞异常形态的阳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2 两组HCT、RDW-SD、MCH、MCHC、MCV水平比较

两组MC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CT、RDW-SD、MCHC、MC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血细胞形态学检验逐渐应用于血常规检测中,主要检测内容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且检测操作全程均在异常细胞形态学的临床知识和基础知识基础上进行,当患者发热时,细胞的形态、大小、数量均发生一定变化,因此细胞形态学检验对疾病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发热患者血细胞形态改变中以中性粒细胞中的毒性改变最为显著,并伴有一定程度核左移,对发热病因诊断具有积极意义[5]。该研究针对已选定的660例发热患者,就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发热病因判断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与同期650例健康体检者结果进行对比,以期为发热病因的最佳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经研究可得两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和HCT、RDW-SD、MCH、MCHC、MCV水平两项结果,其中分析前者可知可知,研究组血细胞标本中白细胞变化、异型淋巴细胞变化、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异常细胞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血细胞异常形态的阳性率61.52%显著高于对照组8.62%,表明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有效检出发热患者血细胞异常形态变化,为发热的早期诊断及患者预后提供依据。血细胞形态变化主要分为白细胞变化、异型淋巴细胞、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和异常细胞等5种类型,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变化最为常见,发热患者血液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最主要的诱因为病毒感染,提示该细胞变异可引发麻疹、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样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白细胞形态变异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毒性等的改变,提示该细胞变异可引发肺炎、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感染等疾病。异常细胞形态变化主要包括空泡变性、核变性、中毒颗粒以及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匀等,提示该细胞变异可引发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和寄生虫感染等疾病。红细胞改变尤其是其体积大小的变化可提示贫血类型,其中大细胞变化反映巨幼贫血,小细胞变化则提示缺血性贫血[6-7]。

形态鉴别方面,若淋巴细胞在血液中所占比率升高,且被怀疑是病毒感染,则可从形态分析,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可能提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所占比率<10%,可能提示其他病毒感染。患者机体出现化脓性感染时,大多伴有中性粒细胞中毒变异与核左移,并引发造血物质匮乏或运血功能减退,这与刘永等研究结果相类似[8-9]。同时,分析后者可知,研究组HCT、RDW-SD、MCHC、MC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血细胞形态与发热的产生、进展具有一定联系,可准确反映疾病变化,对发热的早期临床诊断与鉴别具有指导性意义。患者发热时蛋白质、铁元素消耗显著上升,且容易产生食欲不振现象,均对红细胞形态造成较大影响,患者血糖较高时,利尿作用可使自身水分流失加快,从而导致HCT水平升高,RDW-SD也可对红细胞形态、大小、数量的变化产生影响[10]。但值得注意的是,血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式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检测结果无法避免会出现一定误差,再加上发热疾病和治疗药物均对患者细胞产生影响,使其形态变化趋向复杂,可使仪器分类分群时出现假阳性的误报,但由于该研究受样本例数、时间等因素制约,未对上述局限性事件的改进方法进行深入探讨,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并予以证实。

综上所述,血液形态学检验对发热的早期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指导性意义,不仅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实验数据,而且方便快捷,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蒋彬.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发热患者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7):2667-2668.

[2] 肖莹.发热[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

[3] 张岩,田莉萍,张莹,等.降钙素原对血液病发热患者病因判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9):29-31.

[4] 于增国.血液与血液疾病细胞形态学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5] 徐志锋,余梅娟,李志全,等.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发热患者诊断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3,19(5):669-672.

[6] 陈巧红,葛勤,陈珊珊,等.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发热患者病因学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4):410-411.

[7] 王超,付小萌,石秋萍,等.临床常用炎症指标对不明原因发热诊断价值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4):1210-1213.

[8] 刘贤,曾争.外周血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诊断阈值的初探[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5):1918-1922.

[9] 刘永,彭海阳.内科患者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8):1155-1156.

[10] 杨昕光,冯慧玲,周宓.老年发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4(20):668-669.

(收稿日期:201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