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检验医学论文范文,检验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诊断及治疗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5-06
  • 阅读量73次
  • 评分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方式,分析其治疗途径与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就其早期诊断途径(入院48 h内实施头颅磁共振成像以及头颈部CTA)与效果进行分析。在诊断的基础上,对患者予以合理的治疗措施,即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他汀干预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患者予以用药干预后疗效显著45例(56.25%)、疗效尚可28例(35.00%)、无效7例(8.75%)。结论:以头颅磁共振成像以及头颈部CTA来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进行早期诊断,能够保证其准确性,观察到患者的具体状况,然后予以合理的药物治疗,效果确切,临床可加以重视。

【关键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早期诊断 治疗


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脑梗死患者数量不断增多,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命与健康。本病的发生与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疾病、吸烟史、饮酒史等呈明显正相关。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可按TOAST分型将其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其他明确病因、不明原因五大类。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作为相对常见的一种,其占据了全部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15%~20%,具有体征多样化、死亡率与致残率高等特点。但在临床上,很多后循环梗死的患者多以头晕、呕吐为首发症状就诊,早期缺乏特征性体征,头颅CT平扫阴性率高,且很难与周围性眩晕相区别,自然很容易导致救治被延误。在这种状况下,临床认为,需要加强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且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越高,其治疗的确切性越强。我院在临床工作中,以头颅磁共振成像以及头颈部CTA来进行早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诊断,并且予以对应的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后循环严重大血管病变(管腔狭窄达到50%以上)26例,累及基底动脉病变12例,椎动脉9例,大脑后动脉5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56.29±3.42)岁;病程8~70 h,平均病程(32.10±3.42)h,NIHSS评分为0~12分。根据责任血管和病灶分为近段15例(18.75%)、中段27例(33.75%)、远段20例(25.00%)、混合18例(22.50%)。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经过头颅影像检查排除了急性岀血,确定其符合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②患者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病变。

1.2 方法

1.2.1 早期诊断:在患者入院48 h内,对其予以头颅磁共振成像以及头颈部CTA检查。在检查中,对患者颅内以及头颈部大动脉是否存在明显动脉硬化以及狭窄的状况进行观察。然后,根据Caplan研究方法,对其病灶部位进行分段。将其划分为近段、中段、远段、混合四项。

1.2.2 治疗措施:在确诊后,对80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予以对应干预措施。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维持在适当水平。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双抗血小板,并予以阿托伐他汀40 mg/d强化他汀治疗。同时,所有患者予以依达拉奉30 mg加入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2次/d,予以抗氧自由基、营养神经辅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

参照确诊状况,对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进行统计。同时,结合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疗效显著: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各项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疗效尚可: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各项神经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死亡。比较治疗前后凝血指标(PT、INR、APTT、Fib、T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予以用药干预后疗效显著45例(56.25%)、疗效尚可28例(35.00%)、无效7例(8.75%)。治疗后凝血指标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x±s)

时间 PT(s) INR APTT(s) Fib(g/L) TT(s)

治疗前 12.23±1.32 1.02±0.20 22.36±3.43 3.64±0.81 16.46±3.31

治疗后 13.46±1.44① 1.10±0.21① 36.57±4.52① 3.22±0.56① 19.37±3.47①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

3 讨论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占据了其发生率的15%~20%[2]。由于后循环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其由基底动脉、椎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包含了较多脑部血管[3]。因此,该种疾病除具有一般的脑梗死症状之外,症状也更加复杂,且缺乏特异性,无法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且该种疾病发生突然,很多患者会出现恐惧、害怕等情绪,这也会导致其在主诉病情时,过于夸张,存在不实的现象,影响诊断的确切性。再者,不良情绪还会导致生理变化,从而使得病情恶化的可能性提高。尤其是在近几年来,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生产压力、生活压力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变化较大,使得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医务工作者对其诊断和治疗也应加强重视。

近年来,脑梗死静脉溶栓、介入手术发展迅速,治疗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其受时间窗、组织窗等限制,加上普通群众医疗知识的局限性,很多患者来院就诊的时候已经超时间窗,故早期识别后循环梗死患者,予以对症干预及规范的药物保守治疗对患者尤为重要[4]。时间就是生命,脑梗死患者越早干预治疗,就能越早获益,减少致残、致死等风险,因此,临床认为越早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越能够确定患者的状况,并且予以合理的干预措施,保证疗效[5]。随着MRI、CT技术的不断优化,临床主张以头颅MRI、CTA检查来进行早期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诊断[6]。其在检查中,能够清晰地观察患者病灶,从而将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和栓塞等状况显示出来[7]。在确诊的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用药提供可靠依据。在治疗时,根据患者的脑血管状况予以合理的用药,从研究结果上看,疗效显著的有45例(56.25%)、疗效尚可的有28例(35.00%)、无效的有7例(8.75%),这也就论证了早期诊断准确能够保证早期治疗确切的观点。当然,在诊治的过程中,还需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保证其对医护活动的配合度。

综上所述,以头颅磁共振成像以及头颈部CTA来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进行早期诊断,能够保证诊断准确性,观察到患者的具体状况,然后予以合理的药物治疗,效果确切,临床可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徐佳玮,郑穗生,吴宗山,等.多模态能谱CT一站式头颈血管成像对急性后循环脑缺血诊断价值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1,40(8):1480-1486.

[2] 张雄智,丁彦博,贾燕燕.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对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血清Hcy、CXCL16和TGF-β1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1,29(8):695-701.

[3] 田志勇,孟凯龙,王丽红,等.急性脑梗死CT血管造影侧支循环分级与CT灌注成像量化指标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4):2451-2454.

[4] 朱锦奎,罗永燕,朱毅斌,等.丁苯酞联合脑循环治疗仪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3):115-118.

[5] 马小梅,张旗松,奉继运.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梗死侧枝循环监测的敏感性对脑梗死预后判断价值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30(7):1252-1254.

[6] 刘伟涛.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好转后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1,5(13):107-109.

[7] 孙威,于敏,马舒贝,等.侧支循环与超窗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8):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