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它是现代医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且面对儿科问题的时候,也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技术的的,比较对于很多幼儿来说,它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本文就整理了几篇关于儿科医学的相关论文来供大家欣赏。
第1篇:儿科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苏苗赏1,徐漫欢2(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温州医科大学教务处,浙江温州325000)
[摘要]通过回顾中国当代儿科医学教育的历程,结合国内儿科医学教育改革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儿科医学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
[关键词]儿科医学;教育模式;专科培训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7.03.016
2016年教育部批准全国八所高校开始重新招收儿科专业五年制本科生,这对儿科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恢复不等于照搬从前,如何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儿科本科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儿科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儿科医学教育的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儿科专业本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儿科医学系本科教育的建立
50年代初,北京、上海、沈阳等医学院校开始筹建并招收儿科系学生,学制五年,培养方式是选择部分医疗系学生,在第五年安排到儿童医院实习,接受儿科医学教育,毕业后从事儿科工作。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中国医科大学即当时沈阳医学院、北京第二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和重庆医学院等院校设有儿科系,并建立儿内科、儿外科、传染病等教研组,开始自己编写教材和制订教学大纲,实施有关儿科医学生的培养计划,为各地儿科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1977年恢复高考后,原先的儿科医学院校恢复儿科系,湖北、南京、温州、青岛、新乡、河北等医学院校也开始筹建儿科系。次年还恢复了儿科研究生培训制度,并且开始制订儿科学专业教学大纲,编写《儿内科学》、《儿外科学》、《儿童传染病学》、《儿童保健学》等教科书,统一了全国儿科医学教育的教材,为保证儿科学专业教学质量起到很好作用[1]。
二、儿科医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五个专业调整为临床医学一个专业,儿科学专业即停办。该决定一方面是规定了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为培养内、外、妇、儿并重的全科医生;另一方面,也是对儿科医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全科医生的基础上,通过毕业后严格、强化性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儿科专业医师[2]。对于这种形势的改变,全国医学院校纷纷改变原有的儿科医学办学模式,来适应目录调整及社会对儿科医师的需求。至此以后,儿科医生主要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选拔,进行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2-3年;其二是本硕连读医学生,学制为7年或8年,毕业后获得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三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取儿科学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儿科医疗工作[3]。但由于儿科专业性强、社会家庭期望值高且儿科医师报酬相对低下,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选择从事儿科专业的优秀学生极少,再加上长学制或研究生培养的儿科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招生人数限制等原因,导致儿科医师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医疗需求。为了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可能带来的“儿科医生荒”,2016年3月教育部批准中国医科大学等八个省市医科大学新设五年制儿科学专业,确定从7月起招收本科学生,并力争到2020年每省或自治区至少有一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教育。
三、儿科本科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解决思路
1.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基层医院合格的儿科全科医生的匮乏远甚于三级甲等医院儿科各亚专科医生。没有胜任的儿科全科医生,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推进就会成为空谈。如果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必定会影响整个儿科学专业的健康发展[4]。近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基层医疗机构规模的扩展,并没有使就医环境得到改善,基层医务人员仍然缺乏良好的医学培训,因此人们宁可排长队在三级医院就诊而不愿在基层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对比内地的儿科医学教育,香港特区卫生署鼓励公立医院专科医生在社区开办私人诊所,以便充分利用卫生资源[5]。因此,缓解目前儿童就医难的问题,需加强基层儿科医生的专业培养。
2.课程设置。21世纪儿科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营养不良、传染性疾病(麻疹等)、感染性疾病(败血症等)的患病率大大降低;而肥胖症、心理行为异常、遗传代谢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睡眠障碍等大幅度增加。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儿科医学教学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此外,还应该注重儿童身心健康的全人教育和医疗服务。因此,要求适时改变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增设儿童心理学、睡眠医学、急诊医学、家庭护理、卫生保健方面等课程,使医学生获得更多、更新而且更为实用的临床知识,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教学内容按专题编排,如保健、生长、发育、行为、营养、防护、青春期问题、新生儿问题、常见急慢性疾病、儿科急症等,涉及到儿童医疗服务多方面。也可以参考美国儿科教学,适当增加外科如矫形、急腹症、儿童眼耳鼻的体检及常见皮肤疾病等部分内容。
课程设置应注重对于儿科医师眼界(Vision)、使命感(Mission)的培养。无论是儿科学总论或分论的教学内容,处处需渗透着“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未来儿童问题专家和领导者”的塑造意识[6]。儿科医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疾病、疾病谱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及产生这种差异的深刻背景,并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工作。从课程选择和数量上看,为开拓学生的视野,除学院设立的核心课程外,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
3.教学方法。对于知识量大又相对抽象的基础课程,进行课程整合是必要的。不同课程教师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出医疗典型案例,将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也使得基础医学知识不再显得枯燥晦涩。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PBL教学法等不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应定期开展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是培养临床思维最有效的方法。
4.临床技能。患儿家长的不配合,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操作机会越来越少,为克服这一困难,学校在临床技能培养方面应该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临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培训基地,模拟医院场景,配备临床教学使用的模拟人及模拟教具,通过模拟实习,缩小实习与临床实践方面的差距。在见习或实习阶段,最好由固定的医师带教,全面负责学生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治及诊疗操作,以及危急症病人的诊断与抢救处理能力的训练,实际操作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及时发现实践中暴露的问题,纠正其错误。定期讲授本科诊疗新技术、新进展知识教育,查房时注意抽查提问,以了解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临床诊断及处理医疗问题的能力。
5.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学生今后更好地胜任儿科医疗工作的必备条件。为此应教育学生先做人后行医,培养学生树立善良、友好的心理和人道主义的情感,对患儿及家长,做到亲切、和蔼、同情和耐心。教育学生多作换位思考,常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得到什么”。掌握一定的沟通艺术,善用语言技巧,拉近医患距离,获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体检时动作温柔体贴以减轻患儿不适,检查结束后向家长及患儿表示感谢,并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有关问题。将人文关怀意识融入医—患沟通中,让学生意识到医学治疗的不仅仅是疾病,而是人体、心灵和社会的综合体。
综上所述,当前是医学教育和医疗体制的变革时期,儿科教育模式的创新比重新恢复儿科专业招生,更应受到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加强儿科学专业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使儿科学本科医学教育在21世纪得到传承和发展。
第2篇:案例式教学在儿科医学本科实习生教学方面的研究
王玉芳1,2刘明芳1汪勇芬1(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福建泉州362000;2.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案例式教学法是目前国内外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其较少被用于儿科实习中。本研究在儿科医学本科生的实习阶段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分析案例式教学法与传统实习带教方法相比存在的优点及不足,旨在寻找一种提高医学实习生学习效率及临床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教学改革;本科实习生;儿科
高水平、高质量的医学教育既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医学人才,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不断深入改革,培养医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临床能力。为了提升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各高校应把具有启发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的案例式教学引入医学本科实习教学,研究案例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及优劣。
一、案例式教学的定义
案例式教学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1]。具体方法通常是由教师提出一个典型案例,并针对案例提出数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围绕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2]。
二、案例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案例库的建立
以儿科专业临床应用为背景,参阅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学》第8版,搜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临床典型案例70例,制作成PPT文件。每个案例均包含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典型症状、体征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师按照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对收集的案例提出讨论问题,主要包括疾病的治疗原则、诊断依据、鉴别诊断、疾病特点,要求学生列出治疗方案。此外,教师在制作PPT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详细全面地学习每个案例的理论知识,分析其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启发学生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2)在进行案例式教学之前,组织教研室成员进行集体备课,探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保证案例式教学的顺利进行;(3)不断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补充完善教学方案,从而使提升整个案例式教学的效果[3]。
(二)儿科案例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1.方法
将福建医科大学本科实习生6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实验组进行案例式教学,对照组进行传统实习教学。在案例式教学中,实习生随机分为3个讨论小组,每组10人。在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前一周,将相关案例资料发放给实习生,并根据大纲要求,布置具体讨论问题,使学生主动进行课下预习。建议学生参考一些有价值的书目及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前进行集体讨论。课上,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或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以展开辩论[4]。讨论时,带教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分析总结学生讨论的知识点,结合该案例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形成一套完整的诊断、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分析案例时存在的问题,并在下一次案例式教学中改进方法,从而培养自身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
2.评价指标
(1)专业技能: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给予典型病例让学生模拟进行初步处理,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得出诊断并开出处方或给出治疗要点。(2)综合技能:对实习带教老师进行问卷调查,让其对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及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3)基本技能:考核儿科基本的技能如头皮静脉穿刺、骨髓穿刺等。
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专业技能成绩比较。实验组的专业技能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表明以案例式教学为主的实习生对典型案例的处理能力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组。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专业技能成绩比较(±s)
(2)实验组与对照组综合技能比较。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60份,回收率100%。调查采用计分法,调查内容及评价结果见表2。与对照组即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小组相比,实验组在临床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及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即案例式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3)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技能成绩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技能成绩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两组综合技能的比较分析(±s)
(P>0.05)(见表3)。这表明在对儿科基本技能如头皮静脉穿刺、骨髓穿刺等的掌握方面,案例式教学与传统实习教学方法无明显差别。
表3两组基本技能成绩的比较分析(±s)
三、讨论
通过引入案例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对典型案例的诊断、治疗,促进相关知识点与临床技能的融会贯通,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技能均有所提高。可见,案例式教学对提高实习生的临床能力有积极作用,在儿科医学本科实习带教中具有优越性。但在基本技能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这表明案例式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即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采用案例式教学的同时补充技能操作培训,以弥补案例式教学的不足。
第3篇:浅析儿科医学教育模式
李秀芬(吉林省公主岭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吉林四平136100)
【摘要】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有其特殊性。儿科学面对的患者是婴幼儿、儿童、非成年人,他们不能用语言表达进行准确表达,患病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比成年人困难得多。儿科教学和儿科医生的培养难度更大。提高儿科学教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儿科教学质量和医学生儿科理论和实践的关键。
【关键词】儿科学;医学教育;教学模式
1儿科学教学主要特点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组成部分之一,和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具有特殊性。儿科学面对服务对象为儿童,年龄段从出生到14岁。这期间生理上和身体上变化大,从中枢神经系统至泌尿系统,每个系统都在变化是儿科涵盖范围。儿科学教学模式和其他学科教学模式本质区别不大,教学模式以传统教学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是教学主导,给予学生灌输知识,被动记忆,消化理解知识受到束缚。学习过程单一,枯燥无味,缺少乐趣。儿科学还有其他学科少有的困难,儿科病人年龄小,各项指标发育不完善,语言表达不完整,患病后医生问病情难以准确表达。实习时疾病的临床上表现和症状,医学生不能准确按照书本描述的理论知识,在患病儿童身上得到证实,理论知识不能完全在实践中体现,在实践中有效运用知识。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当前主要任务是提高儿科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儿科医生,是儿科教学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问题。
2医学教学模式及特点
传统医学教育注重知识掌握和传承,忽略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医学在临床经验基础上强调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指依据实验研究结果作为临床治疗依据的医学。经过多次实验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应用于治疗同类疾病病人,诊断治疗科学规范,病人得到良好治疗的医学治疗模式。全面系统评估新的治疗结果,更正已有的实验结果结论,给医学科学实验和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儿科教学中引入循证思维,教师引导医学生熟练掌握书本知识,查证循证医学结果,并结合实习经验做出总结,熟悉掌握儿科疾病要点,理解掌握儿科疾病发病病因、病理、治疗原则。在分析治疗儿科疾病过程,提高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完成理论知识的自我转化过程。
目前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教者,学生作为听众的讲座模式,这一模式根深蒂固。其特点是容易进行,一位教师讲述一节课满足数十个乃至数百个人的需要。教师可以系统讲授,系统给予知识点或某些疾病特点,教师是主导,唱独角戏,学生是知识接收器,只被动接受,降低了记忆掌握知识效率,学生掌握理解知识与自己理解能力互不相关,和教师水平有关。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受到老师水平限制。
案例教学模式:讲座模式之上有了案例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特定的案例为主题,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讲座形式为基础,进行疾病讨论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思维方式、步骤、学习思维节奏,教师掌控。不足是缺少因材施教的合理性,实质是教师把课本知识变相灌输给学生。
有的教师提出新型教学模式,团队协作为基础,与常说的驱动型教学模式不同。团队协作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是课前学生自学、课内考核、合作自行讨论、教师详细解答、组间完成作业、组内互相讨论,在以往基础教学模式上的改革的新型教学模式。注重课前课内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系统掌握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补充以往教学模式的不足。
3模型模拟教学模式
标准化病人是特定培训后可以表达病人症状和体征的正常人,称为模拟病人,通过培训准确表现所患疾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医学生实习实践。
标准化病人结合设计好的情境,准确真实模式模拟病人患重病后症状和体征,给予医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以免引发临床教学中医患不良事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仿真模型是用特定材料制作的人体标本,医学生使用仿真模型上相关模拟练习,不断练习,提供数次实践操作,疑难问题反复练习,练习临床实践技能,不存在病人不愿意或者不能配合,使用仿真模型,有助于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是最佳的练习方式。
4选择儿科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模式是医学生学习时应用的思维方式和诊疗依据主要手段。标准化病人及仿真模型的使用,提供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每一模式的运用都不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标准化病人模式,在儿科教学实践中比成人科室明显受到限制。言语症状成年人可以培训完成。儿童具有表达特殊性,儿科标准化病人培训和模拟现实差别很大。讲座模式、团队协作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变化,也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医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教师起着辅助作用。临床实践证明:仅有少数实习操作可在患儿身上实施,多数的实践操作是在仿真模型进行,这是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最佳途径。
综上所述,在儿科教学中,以传统模式讲座模式为主线,循证医学模式发展医学生思维,仿真模型教学进行实践,儿科教学中几种模式有机结合,提高儿科教学质量,提升医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第4篇:儿科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探讨
刘玥
【摘要】随着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儿科医学影像学研究生培养是促进和保障儿童健康的必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发展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医学影像学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临床能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缺乏、评估体系不完善等。文章对我国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进行探讨。试图通过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病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向导的教学方法,创建影像科医生和学生交流平台,影像科与临床科室交流平台,加强学生的识别影像征象能力;同时,加强科研思路的培养和英语学习,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提高医学影像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旨在促进我国影像医学的创新及发展。
【关键词】儿科;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
现代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机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医学影像知识已经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必备的知识之一[1]。而且,我国“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随着出生人口数量的增加,儿科医生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作为儿科诊断和治疗保驾护航的儿科影像医生,需求量日益增加。
儿科影像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发展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儿科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由于受医院资金匮乏、设备陈旧,教学人才短缺和教学体制落后等条件的的限制,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形式上,都落后于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这是我国儿科影像教学的现状。另外,儿童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起步晚,发展慢,尽管近年少数儿童专科医院已经建起了自己的网络教学数据库,但仍赶不上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医学影像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想要掌握不同疾病影像诊断,需要阅读大量的病例,才能积累经验,达到一定的诊断水平,特别是儿科医学影像学知识,在大学教科书中很少涉及,更需要学生加强儿科病例的阅读与实践。同时,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能胜任临床影像诊断工作,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适应科研发展和医疗的进步。临床技能的提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提高医生自身的科研水平,而且还能推动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
针对目前儿科影像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和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如何提升研究生影像诊断学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实习质量,提升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是摆在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科室教学改革的探索,就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作如下探讨。
1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技能
1)传统教学方式。是由带教老师负责全程带教,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跟着带教老师参与临床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能全面了解影像诊断基本知识和各种疾病。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属于“填鸭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另外,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病种与成人不同,儿童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五官及呼吸系统等各个系统,需要由擅长不同系统的医生进行系统讲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儿科影像的特点。
2)病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2]。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病例教学法是以病例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指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初步诊断真实病例,并提出诊断依据,制定治疗计划。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好比一座桥梁,连接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完成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带教老师在该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经过临床教学实践证明[3],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先准备典型病例或疑难病例,带教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①首先,由带教老师找出典型或疑难病例,让学生介绍病史,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现病史、既往史以及体检结果。②然后,从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中调出所有影像资料,包括X-ray平片,CT及MR,超声等影像图像,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代表描述影像学征象,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提出诊断思路,列出诊断及鉴别诊断。③带教老师针对该病例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带教老师再对学生的描述和诊断,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根据同学们讨论的方向和内容做出点评,加深对征象及疾病诊断的了解和认识。
3)创建影像科医生和学生交流平台,影像科与临床科室交流平台。通过创建微信平台或开辟网络专栏,促进学生和带教老师,影像学生和临床医生的相互沟通,定期上传儿科影像病例和影像诊断课件,在微信或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只要有手机或电脑,有网络,无论在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2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加强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训练。
导师团队需要事先制定好完善的专业科研训练内容,包括针对临床病例的文献检索、影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影像数据的综合分析、科研综述和科研论文的写作,以及针对临床遇到的疑难病例和未解决的问题的思索,提出科研问题,并进行科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研究课题等,这些都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此外,还应创造国内甚至国际间学术交流,让学生参加国内和国际会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如有条件可以邀请国外专家来医院演讲,介绍最新医学或科研进展,让医学生们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培养了继续科研深造的兴趣[4-5]。
3加强研究生英语学习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很多领域的医学研究,国外医学及科研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为了更好的掌握临床技能和提高科研水平,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增多,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学好医学英语与掌握好临床专业技能同等重要,其有助于提高医学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进而服务于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国际学术的交流[6]。
首先,创造英语学习环境,开展每周一次的英语学习,学生做幻灯,进行英语小演讲,并在学生中进行英语提问和交流,鼓励学生多说、多交流。其次,鼓励学生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高质量英文文献,每周1~2篇。既能增加医学英语阅读能力,又能获取医学领域最新知识,培养科研思维能力。最后,专业论文的撰写。作为临床与科研结合的高级医学人才,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专业论文的撰写能力[7]。从研究生完成病例收集,大量阅读相关中英文文献后,开始用医学英语撰写专业文章,争取在研究生期间发表一些英文专业医学论文。发表的论文质量越高,数量越多,为今后专业水平提高和科研能力培养铺垫基础,有益于以后的职业生涯。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有两个评估系统,一个系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另一个系统是对带教老师的评估。
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评估,采用出科考试制度,考核内容包括:闭卷理论考试成绩、实践考试成绩、带教老师评价,实践考试主要是阅片能力的评价,包括影像征象的描述,影像报告的书写,诊断及鉴别诊断,从优秀到差分别给出A(优)、B(良)、C(中)、D(及格)、E(不及格)档,不具体给出分数。
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估,带教老师需要从课题的立题依据、研究的方法及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课题进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予学生们及时的反馈[8]。并给出100分制的评分,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对带教老师的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料、教学文件、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
学生学习的全面的知识反馈,评价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起到督促和监督作用。
总之,要想提高医学影像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良好的科研能力,就必须依据儿科的临床特点,把儿科疾病的基本影像征象作为教学重点,结合临床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影像学知识运用能力,加强综合读片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科研问题,进而写成论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和影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