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儿科医学论文范文,儿科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儿科阿奇霉素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及药学分析

  • 投稿狂丸
  • 更新时间2016-04-15
  • 阅读量734次
  • 评分4
  • 51
  • 0
  摘要:目的 剖析儿科临床阿奇霉素的应用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择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我院接收的儿科住院患儿,共86例。借助随机数字分表法,将86例患儿等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以口服的方式,给予阿奇霉素;而对照组,则以静滴的方式。观察两组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并作对比。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者,共4例,所占百分比为9.3%;对照组不良反应者,共12例,所占百分比为27.91%。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经口服用法,对儿科患儿实施阿奇霉素治疗,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其病情的康复。 
  关键词: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儿科;口服 
  阿奇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具有感染组织中浓度高,对酸稳定、半衰期长、抗菌谱广、疗效显著、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等优点,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及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于敏感微生物所致的呼吸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1]。本文探究了儿科应用阿奇霉素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其药学原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儿科住院患儿中,随机选取8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次研究所择取的86例患儿,均排除合并慢性疾病者。以随机数字分组原理为依据,将86例患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均43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在3~11.5岁,平均(7.42±2.83)岁。本组43例患儿中:泌尿系统感染者,共11例;呼吸系统感染者,共16例;皮肤感染者,共14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在3~12岁,平均(7.51±2.46)岁。本组患儿中,泌尿系统感染者,共12例;呼吸系统感染者,共17例;皮肤感染者,共12例。两组在年龄以及患病类型等方面上,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均不具备任何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共86例患儿)均应用阿奇霉素[2]。其中,观察组选取口服给药的方式,具体为:结合患儿基本情况,给予其阿奇霉素药物,100~200 mg,1次/d,顿服[3]。连续服用7 d。对照组选取静脉滴注[4]给药的方式,具体为:取阿奇霉素,10~500 mg,静滴,1~2次/d。连续滴注7 d。 
  1.3临床观测指标 给药7 d后,全面观察并分析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合记录数据,准确计算发生率。 
  1.4药学分析[5] 
  1.4.1应用阿奇霉素前,需先对患儿实施药敏试验与细菌培养,然后再根据试验结果,合理判定患儿是否具有阿奇霉素耐药性,以防止错误用药等情况的出现,保障药效与用药的安全性。 
  1.4.2临床用药时,需注意多种药物配合使用的问题,并于给药后,密切观测患儿病情的发展情况,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联合用药的可靠性。 
  1.4.3遵医嘱,严格用药,降低不合理用药等情况的发生率,保障患儿的生命健康。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spss 20.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发热患儿2例;肠胃不适患儿1例;过敏性皮疹患儿1例;本组发生率为9.3%。对照组发热患儿5例;过敏性休克患儿1例;肠胃不适患儿3例;过敏性皮疹患儿3例;本组发生率为27.91%。 
  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提示:选取经口服用的方式,对儿科患儿进行阿奇霉素治疗,可降低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 讨论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6]在临床上有着较多的应用,其主要作用受体为:细菌核糖体中的50S亚单位,通过与之相结合的方式,阻滞核糖核酸相关蛋白的合成机制。因阿奇霉素的抗菌谱较广,且用药效果也较好。但临床应用阿奇霉素需严格遵守三个原则,即:①用药前,对患者行相关的药敏试验以及细菌培养,避免无指征用药;②用药时,落实相应的药学监护工作;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需及时对其实施对症处理。 
  本次研究,两组患儿经不同方式应用阿奇霉素后,出现了下述几种不良反应:①肠胃不适。临床表现:胃痛;恶心;呕吐。对症处理措施:轻者,停药观察;重者,给予适量胃复安药物。②过敏性皮疹。临床表现:出现皮疹(主要集中于躯干与上肢部位)。对症处理措施:停药后,实施脱敏护理辅助治疗。③发热。临床表现:体温升高;烦躁;面色潮红。对症处理措施:轻者,停药,让其体温逐渐恢复正常;重者,立即实施物理降温,亦或者是给予适量降温药。④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机体抽搐;昏迷;口唇青紫;呼吸困难。对症处理措施:立即停药,并行相应的抢救治疗,包括扩充血容量以及抗过敏治疗。 
  经临床观察与分析后,发现: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为9.3%;而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则较高,为27.91%。两组间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儿科用药受患儿年龄和生长发育因素影响,用药范围局限,抗生素使用品种少,故小儿用药必须慎重、准确、针对性强。在用药时做好用药分析,掌握药理知识、熟悉正确的给药方法,知晓不良反应的处理,尽量选用口服给药方式,从而减少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儿治疗效果和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1. 
  [2]王秀桂.对儿科应用阿奇霉素导致不良反应情况的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4,(21):175-176. 
  [3]谢本昌.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观察[J].当代医学,2015,(27):147-148. 
  [4]倪志英.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4):127. 
  [5]沙帮武,李永玉.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7):3921-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