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计算机认知矫正和哌甲酯干预前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ADHD儿童P300的参数变化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50例ADHD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脑电生物反馈干预组(反馈组)、计算机认知矫正干预组(CCRT组)和哌甲酯治疗组(药物组),各50例,均治疗4个月。选取正常儿童50例为对照组,以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验(IVA-CPT)、SNAP-IV评定量表-父母版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进行干预前后的评估。比较对照组和患儿组治疗前SNAP-IV量表、IVA-CPT检测和P300参数及患儿组三种干预方法治疗前后IVA-CPT检测和P300参数情况。结果:ADHD患儿组SNAP-Ⅳ总分、综合注意力商数、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及P300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300波幅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干预方法治疗后的综合注意力商数和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及P300潜伏期参数值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300波幅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治疗和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ADHD患儿对于其核心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优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关键词: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P30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ADHD)是最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通常起病于学龄前期,30%~50%的ADHD儿童症状可持续到成人期[1]。主要临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冲动任性[2]。一般来说,只有5%~15%的患者在成年后仍然完全符合ADHD的诊断标准[3],其存在学习困难或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家庭关系和人际交往,成年患者常存在社交困难、交通肇事、冲动行为以及其他精神障碍。我国一篇纳入了1987—2015年正式发表的33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儿童ADHD的总患病率为5.5%,男女比为2.2∶1[4]。ADHD患儿得到治疗后多数可改善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和控制力)、减少行为问题以及优化功能表现。在我国,针对ADHD儿童的注意功能缺陷进行干预的项目较少,相关的研究更为匮乏。本研究尝试从药物和物理治疗角度进行论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50例ADHD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脑电生物反馈干预组(反馈组)、计算机认知矫正干预组(CCRT组)和哌甲酯治疗组(药物组),各50例。反馈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7~13岁,平均年龄(9.45±1.62)岁。CCRT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7~12岁,平均年龄(9.25±1.54)岁。药物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7~12岁,平均年龄(9.17±1.49)岁。小学至初中文化,视、听觉正常,右利手,微量元素测定正常,均未服过任何中枢神经兴奋药物及其他治疗注意缺陷障碍疾病药物。另选取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7~12岁,平均年龄(10.07±1.62)岁。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首先由2名精神医学方向规培医生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独立对门诊就诊患儿的家长进行访谈,入选患儿均符合ADHD患儿诊断标准。(2)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SNAP-Ⅳ评定量表-父母版(SNAP-IV),患儿家长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3)入选儿童需完成龚耀先修订的《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5]测查被试者总智商(FIQ)水平的量表,且IQ均不低于90分,采用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验(IVA-CPT)。
排除标准:(1)发育障碍者。(2)严重躯体疾病者。(3)其他精神疾病史者。(4)一级亲属中患有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将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50例ADHD儿童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脑电生物反馈干预组(反馈组)、计算机认知矫正干预组(CCRT组)和哌甲酯治疗组(药物组),各50例,均治疗4个月。选取正常儿童50例为对照组,以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验(IVA-CPT)、SNAP-Ⅳ评定量表-父母版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进行干预前后的评估。
反馈组:采用美国BFB2000脑电生物反馈仪对患儿进行脑电干预治疗,抑制儿童4~8 Hz的θ波脑活动,训练产生12~15 Hz的感觉运动节律(SMR)波(属于β波),并进一步强化15 Hz以上的β波活动,每周治疗2~4次,疗程4个月,总次数为20~40次。
C C RT组:使用的软件为海斯曼研制的“海斯曼CCRT-2008”计算机程序化认知矫正系统。练习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计划执行功能3大功能模块。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计算机程序化的认知矫正任务,循序渐进地提高患儿的问题解决和信息处理能力。每周训练5次,35 min/次,连续训练4月。
药物组:哌甲酯是其中一种刺激剂[6],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推荐用于ADHD治疗的第一个药物。本研究选用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治疗,初始剂量为5 mg/d,加至产生满意效果为止(即最大的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药物调整期为1个月,以后尽量维持用药。维持用药期酌情调整用药剂量。疗程为4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患儿组SNAP-Ⅳ量表、IVA-CPT检测和P300参数;比较患儿组三种干预方法治疗前后IVA-CPT检测和P300参数情况。所涉及量表及电位仪如下:(1)IVA-CPT由江苏伟思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用于评估执行控制能力。IVA-CPT作为国际上公认的判断儿童有无持续损害的客观标准,通过给予受试者反复听觉和视觉刺激,观察遗漏、错选、反应时和稳定性4个认知变量情况,并自动生成综合反应控制商数(FRCQ)、综合注意力商数(FAQ)等28个与执行控制变量相关的商数指标。本研究选取其主要指标FRCQ、FAQ进行分析。(2)SNAP-Ⅳ量表是由Swanson等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中ADHD诊断原则制定的,随着DSM-Ⅳ诊断标准的修改、更新而不断完善,目前最常用的版本为SNAP-Ⅳ版[7],中文版由台湾大学医学院精神科高淑芬教授编译,用于ADHD患儿的初步筛查,由2位经过系统培训的规培医师根据家长或监护人提供的信息对ADHD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进行评定,通过两方面症状的具体询问,筛查被试者是否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的问题。(3)事件相关电位采用WJ-1事件相关电位仪,按国际脑电学会10/20导联系统标准,在头皮安置记录电极Cz,并同步记录脑电图,双侧耳电极为参考电极。采用听觉OB刺激序列记录潜伏期、波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患儿组治疗前SNAP-Ⅳ量表、IVA-CPT检测和P300参数比较
ADHD患儿组SNAP-Ⅳ总分、综合注意力商数、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及P300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300波幅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患儿组治疗前SNAP-Ⅳ量表、IVA-CPT检测 和P300参数比较
注:与ADHD患儿组比较,(1)P<0.05。
2.2 三种干预方法治疗前后患儿组IVA-CPT检测和P300参数比较
三种干预方法治疗后的综合注意力商数和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及P300潜伏期参数值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300波幅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种干预方法治疗前后患儿组IVA-CPT检测和P300参数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ADHD患儿在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和控制力)上显著差于对照组,不同的干预方案在改善患儿的注意力和控制力上显著优于治疗前,此结论与国内外的多数研究结果一致。
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效果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已经在某些精神疾病患者身上得到验证,可以显著改善参与训练者的注意力[8]。本研究进一步提示,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在改善ADHD患儿的控制力方面有一定的疗效,总体疗效较为显著。
本研究认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主要表现为减少患者的多动冲动行为,提高对靶刺激的察觉能力,改善注意力和冲突监测能力。李红辉等[9]对7~15岁ADHD患儿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技术进行多次干预后,患儿的注意力和短时记忆力均有所提高,与本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药物治疗可有效减轻ADHD患儿主要症状,可显著提高患儿觉醒中枢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振奋精神、解除疲劳、增强注意力集中程度、促进思路敏捷,起效快,疗效显著。
本研究不足之处为选取样本量偏少,未设置心理治疗组,在今后研究中会扩大样本量,并增加心理治疗组。虽研究样本量偏少,但研究结果对ADHD患儿的干预方案仍具有参考价值,提示临床治疗方案的多样化选择及针对不同亚型的个体化选择。
[1] BIEDERMAN J,MONUTEAUX M C,MICK E,et al.Young adult outcome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 controlled 10-year follow-up study[J].Psychol Med,2006 ,36(2):167-179.
[2] WILLCUTT E G.The prevalence of DSM-IV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 meta-analytic review[J]. Neurotherapeutics 2012,9(3):490-499 .
[3] HUPFELD K E ABAGIS T R,SHAH P.Living"in the zone":hyperfocus in adult ADHD[J].Atten Defic Hyperact Disord,2019, 11(2):191-208.
[4]李福轮,谢晴牧,赵乾龙,等.中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临床荟萃,2017,32(12):1079- 1083.
[5]张厚粲。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IV) 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科学, 2009 ,32(5):1177-1179.
[6] ANTSHEL K M.HARGRAVE T M,SIMONESCU M,et al.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ADHD[J]. BMC Med,2011(9):72.
[7]李亚平,马融.儿童注意缺陷伴多动障碍的多维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 2006,44(2):149-150.
[8] HARRELL W,EACK S,HOOPER S R,et al.Feasibili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data from a computeriz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 with chromosome 22q11.2 deletion syndrome[J]. Resin Dev Dis , 2013,34(9):2606-2613.
[9]李红辉,黎宁真,谢朝德,等.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 12(3):188-189.